神奇的天才—费曼(4)
今天继续晒晒旧文章。这是六年前写的读书笔记
记得爱因斯坦和几个志趣相投的人创办过一个奥林匹亚学院,是物理史上一个佳话。几个志趣相投的年青人在一起憧憬着未来,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当代最为前沿的知识,大概是人生成长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是风景绝佳的片段,一如现在的季节,艳阳高照,树木花草都在疯狂地生长。费曼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也应该是人生中最为疯狂一段。
麻省理工学院的年鉴上有此诤言:“不要让人说工程师是只喜欢公式和计算尺而不爱社交的家伙!”为此,学校就有了下午茶聚会,强制全体新生参加。另外,学生可以加入兄弟会以扩展人脉资源,但并不是温情一片,新入会的通常会受到老生的欺负,但奇怪的是学生间相互施虐的人之间日后会友谊更牢。中学同学中关系较铁的几个人,当时都打过架呀!这是什么道理?费曼加入的是名字为“πβδ”这么一个兄弟会组织,就类似乎于什么“十兄弟”“十姐妹”这些当初我们也很熟悉的组织。没有加入任何组织之前,你是个人人争相邀请的对象,可是一旦加入了某个组织,马上身价就一落千丈,变成受欺凌的对象。道理很简单,就象谈恋爱,如果谁一旦确立了恋爱对象,以往对你殷切关怀的哪些男士立马重新特色对象,是吧?兄弟会成员将费曼和其它新成员丢在荒野,让他们自行找回家的路;让他们在泥泞中摔跤;五花大绑之后扔到弃屋内过夜。费曼自知自己略具女性化倾向,他也害怕被别人发现这一点,曾以一人对抗几位大二学生,他抓住他们的脚,试图扳倒他们。不知费曼有没有因此而一战成名,但打架对于学生来说真是一门必修课呀,并不是要求在和学生打架时要有多么英勇,毕竟学生之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需要专业格斗技巧,但需要展现勇气。别以为费曼就是个圣人,当他成为学长之后,一样地欺负、捉弄新生,这大概就是兄弟会存在的意义,学生需要学会许多生存之道,但这些内容却是学校不便于教会你的,就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吧,好象部队里也有这样的传统。在“πβδ”会中,费曼学会了很多东西,如基本的优雅仪态,跳舞及邀舞伴的能力,在这个兄弟会中,他以功课能力较强帮助功课能力较差的人,以获得其它方面的来自别人的帮助。其实,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融入社会的过程,以己之长帮助别人,以别人之长助己之短的过程。中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后来的费曼能够在舞厅耗上数小时,让别人感到十分惊讶。就如同我们看见一个当年说话结巴的同学成了节目主持人一样。
阿琳对费曼的社交信心的建立,功不可没。在费曼所认识的女孩中,阿琳是最美的一位,“情人眼里出西施”,阿琳真的很美,红润的脸庞上有着迷人的酒窝,她在他的生命里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每个星期六,阿琳都要到费曼家里去教费曼的妹妹琼钢琴,她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在音乐和其他艺术上都才华横溢。不知这两人究竟是谁追的谁,或者就是两情相悦,互相吸引着对方,我猜测应该是阿琳更为主动一点,因为费曼略具女生化,可能不太主动,尽管对阿琳早已钟情。阿琳主动在周末去拜访费曼,以使费曼没有机会和其它学校的女生或咖啡店的女招待约会,女孩的心机呀!费曼时常在阿琳面前装醉酒,步履蹒跚、喋喋不休,大概是想在阿琳面前证明点什么,大概是想通过喝酒证明他自己是个男子汉吧,其实费曼拒绝喝酒,他觉得酒精会使人变得愚蠢,男孩的心机!但无论如何,这两个人还是相爱的。在费曼大三时,他提议先订婚,阿琳同意了。其实在这之前,费曼有一次对阿琳说希望她能成为他的妻子,阿琳从那时起就已经在心里接受费曼了。
写到这,有点写不下去,愿世间这样平淡无奇的爱情多点,愿青年男女玩点小心机在爱情中,是多么美好的事。爱情一旦伟大,就意味着不幸。费曼和阿琳的爱情就是如此,明天再写吧。
今天女儿有些许不高兴,我也很不高兴,然后父女俩就争辩了一番。现在想起来都心情不爽,很难受。她数落着我和其它女同志交往的事,去年冬天一个女学给我送了几盒巧克力,说好是带给宝宝的,可今天在她口中,这简直就是在背叛家庭,在她眼中,巧克力就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和女同学微信聊天,在她眼中是极不正常的;还有和女同学一起拍照。她声泪俱下,让我哭笑不得,也不知该怎么样和她说。算了吧,看在她在近高考的情况下,一切都得以她为中心。以后的笔记还是发到“简书”上,这也方便看。
年轻是多么的美好,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对未来的无限的向往,当然年轻时也贫穷,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各种想法,但不要紧,年轻比什么都好!费曼在23岁那年,已经接近他的能力的最高峰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想想我们这些普通人,完全是一无是处,曾听过这么一句话,人与人的差别可能比人与猪的差别还要大,这是数学系传出来的,哈哈!
23岁的费曼在当时的全球物理学界已经有了他自己的优势地位,没有人可以和他对理论科学素材的丰富熟谙相匹敌。他的洞察力就如同老鹰扫过草原般掠过物理学领域,大概他能对物理学的每一部分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他总能判断出背后的原因,就如一只老鹰看到地面上的草动了一下,就可以判断出是不是有兔子,多大的兔子。在数学上,他有着令人惊异的本领,能够轻松驾驭隐藏在方程式背后的本质。这种本领的拥有或许只有在年轻时才有,爱因斯坦在年轻时也拥有过这种本领,是一种敏锐的直觉吧。人生而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达到最顶值,所以我们看到不同领域的世界顶级人才的年龄是不同的。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他们做出最大贡献时一般在三十岁左右,或者稍微早一点,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好了,不扯这些没用的,看看费曼是如何在物理学领域横扫过去的。
费曼为了准备研究生必须通过的资格口试,他决定回到他可以独处的麻省理工学院,在一本新的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一句:“记载着我所不知道事情的笔记本”这是他第一次理解到他的知识范畴。他几个星期的时间,将物理学的每一枝节拆解开来,为零件润滑上油,再将它们组装回去,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熟悉的或前后不连贯之处。
费曼的这一段很是让我感兴趣,我的兴趣点在于究竟应该怎么样做到“将物理学的每一枝节拆解开来,为零件润滑上油,再将它们组装回去?”难道是孔老夫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关健是怎么温故?怎么样才能知新?说实话,读到这,我已经有了山穷水尽,无以为继的感觉。
从大的道理上来说,我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从具象到抽象然后再到具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的或许不是一个个知识点,而应该是处理知识的方法,或者说在获取知识时经验,在我们进行新的探索时旧日的经验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如同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如果他在来这个城市之前他是生活在农村,恐怕他会有些困难:怎么样出行?怎么样就餐?怎么样买东西等等?这一切都得花时间去学习,因为他没有这样的经验。但如果他来这个城市之前就生活在城市,那么他生活就会轻松些,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和这个城市毫无差别,只不过是用同一个方法解决问题。另外就是不同年龄的适应性也不同,越是年轻积累经验就越快,越是年老就越慢。小孩子到城里生活很快就有了朋友,学会了如何在城里出行,知道哪儿有游乐场,如何去购买电影票等等,而一个老人来到城市里生活,很长时间也觉得别扭,总没有老家自在,这就是无法积累经验。所以说,学习要趁年轻。
知识之间是有关联的,绝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有着相互联系。我写不下去了,以后有了新想法再写。
该谈的不一定是我们应该谈的事情,而是我们已经做出来的东西”这是费曼在听奥本海默讲课时写下的一句话,用以警惕自己勿空谈。
费曼的这一句话让我生了一身的冷汗,是呀,我们太喜欢空谈了。
什么是应该谈的事情?大概凡天地之间的事,古往今来的事我们都可以谈,都应该谈,是吧?哪儿都是知识,哪儿都能启迪人生。但哪儿我们都有必要去谈谈吗?不!人生苦短,知识无涯,在谈来谈去中,我们会失去得很多,所以要谈,就谈你已经做出来的东西。
记得有这么一副对联,来自于话剧《立秋》,好多年了,在电视上看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对联的内容是这样的:“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对联的核心为两个字“业、勤”,我觉得更为关健的或者说“勤”的着力点应该是“业”,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