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的秘诀,居然是……
以前看央视科教频道一档节目,讲的是关于中国功夫的神秘与强大,为了表现中国功夫的强大,节目组找来美国拳手向各大门派挑战。
在节目结尾,咏春拳的继承人讲了一句话,点透了武术的秘诀——功夫,就是时间。
中国功夫要做到大成,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年。可招式就那么多,怎么练几十年?
我们天天被告诫说要下功夫,可这功夫怎么下?
古语已经给了解释,功夫就是时间。
1…蔡康永说,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这都是没有下功夫花时间的结果。
所以,结论都不是你有没有能力,而是你肯不肯决定去下功夫。
家里有个表妹,念小学5年级,各门功课都是70多分的水平。
我对她做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她对学习不求甚解。
这属于知难而退的性格问题,小学生的自控力弱,要纠正只能通过外力解决,家长稍一心软便会前功尽弃。
提高成绩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不在一个辅导机构的能力范围之内。
2…罗永浩在锤子1面世的发布会上,让“工匠精神”狠狠的火了起来。
其实,“工匠精神”就是下功夫的完美诠释。
因为罗永浩的精彩演讲,发布会之后,人人都开始崇尚工匠精神。
就连习大大的报告里都有引用“工匠精神”这个词。
那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简单来说,下功夫就是要专注。
试着回想一下,上高中的时候,你有没有尝试花3分钟或者5分钟去研究一道数学题?
大学校园里,你有没有努力为学好英语,花费整个早上背单词?
工作后,你有没有为了掌握行业资讯,通宵达旦的浏览网页?
这些都是工匠精神,不必研究航天科技,不必钻研轮船设备,不必苦心孤诣桥梁工程,你甚至可以把磨练自己都用工匠精神来完成。
3…为什么专注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做不到?
因为,我们并没有尝到下功夫的甜头。
大学舍友龙是一个很爱书的人,四年大学时光全都花在书上,对于同宿舍的我们其他人并没有因为她的痴迷受到丝毫的影响。
某天,我尝试去借了红楼梦来看,书非借不能读嘛,整整一个月的借书期,我只翻了十几页。
而我那舍友都已经从<儒林外史>看到了<百年孤独>。
当然,我不否认红楼梦的阅读难度,但是十几页的阅读量已经说明了问题。
我很虚心的向舍友讨教,才知这其中的道理。
首先,书也是有难易之分,这已经说过不再重复。
其次,书的分类决定书的有趣程度,显然小说就比教科书有趣多了,而工具书比如字典,就只适合查阅。
所以我们不爱看课本真的不怪我们。
再次,就算是小说,也有介绍背景的部分,不仅不有趣,而且需要简单的记忆,这就是看书的门槛。
所以我们看书往往开始最难,需要我们用意志逼迫自己跨过门槛,之后才是精彩纷呈。
所以学习也一样,我们要熬过最开始的艰难,才有后来的柳暗花明。
4…那我们怎样才能下功夫,下好功夫呢?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曾经说过两个方法,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是即时反馈,二是刻意练习。
即时反馈就是让自己时刻能获得学习的乐趣,比如学好英语大家都觉得很难,因为需要长期的词汇、语法积累,得不到反馈很容易半途而废。
可是随堂检测就很有效的改善了学英语的长周期,而且我们会期待成绩,其实就是在等待学习的成就感。
刻意练习是强化了即时反馈的成就感,当我们还不会骑脚踏车,我们会为多踩半圈感到激动。重复练习能帮助我们了解问题所在,从而掌握需要的技能。
这两条可以运用在任何的学习过程中,应对我们的应试教育尤其有效。
即使知晓了学习的秘密,也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完成制定的学习计划,毕竟还有智商跟耐性这两大先天因素。
所以我觉得,“笨鸟先飞”这句古语更有警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