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飞越_新媒体时代

MOOC何必推倒围墙?知识共享时代的大学改革

2014-10-30  本文已影响1189人  32ec8dfd4313

Exodus按: 是文写于2012年初,互联网上兴起了一波在线课程热。我有兴趣的问题是,新的技术带来新的传播形式,会为迟滞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带来怎样的冲击?大学改革牵扯到方方面面,这篇小文只从技术来谈展望,不涉及实际操作层面。部分言辞有些尖锐,但那保存着学生时代的一些锐气。甚属难得,不忍割舍。标题 “MOOC何必推倒围墙?”为后来所加,推倒围墙的方式是自建新社区,墙内无人,何必要推?

2012年初,知名教育家熊丙奇教授做客南都公众论坛,畅谈了对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考。熊教授将大学改革的症结归结于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这代表了许多对高等教育关切至深,尤其是身在体制之内有“切肤之痛”的学者的共识。这样的共识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迟迟难以见到让人信服的改革推进。行政权力与体制问题几乎成了中国当代问题的万恶源泉,不胜枚举的现实问题都可以挂上“行政权力”“体制问题”的牌子,一面受到一波又一波严厉的批判,一面又因为痼疾难治等理由被束之高阁。于是就会出现颇为吊诡的现象:在人们讨论中“行政权力”与“体制问题”成为可讽可怨可恨可捏的“软柿子”,在现实改革中大家又心安理得在它面前按规矩办事。过完嘴瘾之后,行政权力与体制问题上的改革依然步履蹒跚。 

 

在我们将视域聚焦在行政权力与体制问题,并将之归咎为改革发展的命门时,是否忽略了其他推动改革的因素呢?上半年,耶鲁、哈佛、牛津等世界顶级名校的部分课程视频突然在网络蹿红,有人惊呼““大学”DIY 教育2.0时代”来临。应试教育体制下陪“尖子生”读书的 许多“过来人”,终于有机会感受顶级名校的课堂,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学习最为权威的知识。象牙塔与市井篱落之间的界限,在倡导知识共享、信息公开的时代不再壁垒森严。新的传播技术带来的新的理念,高等教育也多方面承受这种愈见明显的冲击。

 

教授同样的课程,高呼着“与国际接轨”为口号的一般授业者,将直接面临与耶鲁、哈佛名校老师的同台竞技。在普通学生能直接接触顶尖学者课程的时代,许多大学课程的存在意义将会受到质疑。教师不仅不再成为知识获得的唯一源泉,可能也不是最权威的源泉。传统意义上老师讲、学生听的知识传授模式,多半是基于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夸张一点来说,教者掌握或者垄断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凭借这种优势地位获得传授知识的高贵身份。如今,这种垄断地位被打破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信息资源。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这个“权威瓦解”“专家遍地”的时代,传授知识的能力与重要性都在下降,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成为树立自身价值的必要趋向。这正是许多学者倡导的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体制百般遭人诟病,但它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在大学校园内学到知识。在资源遭受垄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唯一途径的前信息时代,这样的体制发挥了积极的功效。但在知识共享的时代,既然获得知识的途径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甚至于课堂习业的质量可能还不如耶鲁大学的开放课堂,评价学生一系列标准就需要随之产生变化。形同监狱的点名制度,不再是保证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一个翘课严重的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课堂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不会影响他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与知识掌握程度。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以与时俱进的方式理解为根据知识获得媒介的不同而改变教育模式,恐怕也不算违背夫子的本意。如果大学体制的目的仍然在于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而非单纯为了方便管理,因时而变就成为它不断与时代对话的核心问题。

 

让我们再推想得大胆一些,如果有一天大学里开设的多数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最顶尖学者的教授版本,那么如此多的大学存在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早已不是干净明亮的象牙塔,它更像是一个功利社会的缩影。学生获得就业文凭的需要,已成为大学教育必需坦然面对的主流需求,这样的质疑或许因为大学还在传授知识而获得一定的周旋余地。开放课程的流传正在威胁这种自我安慰,大学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凭派发机构。如果这样,类似于司法考试这样的资格考试就可以取代许多大学存在的主要意义。想到每年不菲的财政投入,以及大学教育痼疾难改的现状,相信许多纳税人会理解这种观点。当然,我们还需提醒自己以及教育工作者记得,教育还有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崇高使命。“教书育人”作为教育行业引以为傲的口号,不应该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传授知识任务繁重的理由不足以掩盖育人方面的缺失,在知识共享的时代,高等院校在“育人”方面的责任理应得到更为严肃的落实。

 

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新的理念支撑它的发展,知识共享、资源开放、信息透明等观念正在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也无法幸免,技术与理念的冲击正在暴露体制上方枘圆凿之处,积蓄着推动改革的力量。“体制”与“行政”固然可以看做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但他们不应该成为改革迟滞的“挡箭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远不止单纯的制度改革一方面,技术变革从来都不只是技术上的变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