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守规矩的“霸座”行为要体现法律规则的震慑力
近一段时间以来,高铁霸座的新闻层出不穷,“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大妈”……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出现外籍人员霸座现象。如何惩治霸、如何维护乘客合法权益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都发生在高铁上,而不是传统的列车上。霸座者都被人用手机拍些视频,并且由于其行为的乖张不羁,成为全国热议的事件。
事实上,针对“霸座”行为,不少网友的分析不无道理。有网友表示,乘坐列车对号入座是基本常识。为何有人非要“霸座”?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些人无知、无畏、无理。从根本上说,这样做能给霸座者带来即时的好处。比如,站票可以抢到座位、二等座能坐商务座等。但他们为此付出的成本极低。无理者得利、遵纪者着急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于网友认为有关方面管理不严、应对不力的声音,铁路部门也表示出无奈。目前很多短途高铁已经不再配备乘警,改为安全员,但安全员没有执法权,遇到类似强行占座的情况,也只能求助下一站的铁路派出所。此外,目前“霸座”行为处理主要按《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的有关规定执行,无法重罚,具体强制措施并不明确。而且,在强制带离“霸座”乘客的过程中,若当事人激烈反抗,在空间相对狭小的列车内,很容易对其他旅客造成伤害。
“霸座”事件之后,铁路部门给予了处理结果。霸座男孙某和永州那位霸座的女士周某,都被罚款200元,并且在180天内禁止乘坐高铁。许多网友听到这个处罚,感到大快人心。笔者感到这个惩罚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对当事人不当行为的处罚,如果说他是一个经常使用高铁的人士,那么他将会感觉到极大的不便;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主管单位表明了一个单位向社会公众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类似的行为在我们规则范围里面是不允许的。
法律规则的震慑力,就在于对触犯者及时回应,让潜在者无可逃避。霸座不是简单的道德议题,而应是明晰的规则秩序。不能指望以舆论曝光唤起他们的羞耻感,而是要形成刚性的执法氛围。只有让执法硬起来,才能让“对号入座”的规则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