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随笔-生活工作点滴读书让生活美好

善读「论语」17.23:有勇无义为盗乱,力行不惑始成德

2020-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善氏

「阳货篇第十七」23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问:“君子尚勇吗?”孔子说:“君子尚义。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祸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贼。”

【注释】

“子路”,孔门十哲政事科弟子,小孔子九岁。为人刚直,好勇力。

“君子、小人”,此处通常认为是指有位无位而言。其实也可指有德无德。

“尚”,即以之为上。

“勇”,敢做敢为,无所畏惧。儒家诸德之一,不译。

“义”,仁的理性实践路径。儒家诸德之一,不译。

【评析】

儒家主张为仁,为仁需要行义。是故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要行义,首先就要知义,此需有智;既知义,然后就要力行,此需有勇。若不知义或不尚义,则为“无义”。“有勇而无义”,则所行必违仁悖义。违仁悖义之行,即为“盗”“乱”。是故子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不知义则“为乱”。人之于“义”,若非生而知之,便需学而知之。若既不知义,又不为学,或虽为学而未能“不惑”,则虽欲为仁,亦不可得,甚至反而为乱。本篇第八章中孔子所谓的“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即是此意。是故《了凡四训》云:“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比如前朝的很多“君子”,或有德,或有位,却独独糊涂而未尽知义,以致被奸人邪说蒙蔽而为虎作伥,终于作茧自缚,不仅自食苦果,而且家破人亡,更累得国家民族遭逢不世之浩劫。此诚可谓“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之千古“典范”。

不尚义则“为盗”。明知不当取而取之,此惟无德之小人方能为之。只不过其无位者只能“窃钩”,而有位者则可“窃国”。《谷梁传·哀公四年》云:“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就是说,杀其人夺其位、非所取而取之、行非道以谋利,此三者尽皆为“盗”,亦皆有位无德之小人所为。其实只要“天下为公,选贤举能”之“大道”不行,所谓春秋“三盗”便不能止。故“春秋有三盗”,今亦有“三盗”。

君子尚义,故须明义。明义则需为学而至于“不惑”,是故儒家重学。子路好勇力而不好学,曾对孔子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参见《善读「论语」11.25》),故孔子以本章之言而深教子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