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杂文社会热点

我们真能抵制住“洋节”吗?

2017-12-26  本文已影响35人  33f1ffb56dc9

这两天,恰逢西方的平安夜、圣诞节,朋友圈被抵制“洋节”给刷屏了。网上也有很多抵制“洋节”的视屏,有小学生在教室里宣誓,有主题班会的,还有大妈拿着国旗走上街头。看着孩子们一脸稚嫩一本正经的样子,不明所以地举着小拳头,完成老师交代的规定动作,有点心疼。看着大妈大爷们满脸愤怒的样子,正气凛然地高呼口号,和跳广场舞一样整齐划一,有点好笑。

近年来,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各色的西方节日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中。然而抵制洋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过“洋节”仿佛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盲目跟风的行为,甚至有些学校对过洋节的学生给予处分。

“洋节”真的那么可怕吗?在全球化成为历史趋势、东西文化交汇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真的能抵制住“洋节”吗?

首先,过“洋节”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根本抵挡不住的。一说“洋节”大家都以为只有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不对的,“洋节”其实已经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情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这些都是“舶来品”,都是“洋节”,有些还成为了我国的法定假日,如元旦、五一劳动节、儿童节、妇女节。站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好像很难脱离“洋”的一切而仍然能舒适的活在这世上。若要抵制一切“洋”的话,是否我们就该放弃使用电灯,电话,我们的出行是否还要骑车开车,西服还要不要穿,电脑网络还要不要用?

其次,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传统节日受冷落是有原因的。诚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传递着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节日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太死板太严肃,承载的东西太多,甚至在某些时候被异化为吃吃喝喝,一到传统节日,网上就是各种“五仁月饼”、“吃饺子吃汤圆”、“南北甜咸”之争。而现在人们物质生活那么丰富了,还会在乎那些吃的吗?而“洋节”则强调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给含蓄的国人带来了一个情感出口。逛街、打闹、聚餐,互送礼物,一起装扮房间、做游戏,亲情和友情也在节日中得以凝聚。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曾经刊文称:“中国人喜欢节庆。假如给他们一个庆祝的理由,他们就会去庆祝,即便他们并不明白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意义。”其实,年轻人过节就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不管是洋节还是本土节日,如果把过节当成了一次庆祝理由,当做消费出口,甚至是释放情感、排遣压力的一个载体,有何不可?

再次,抵制“洋节”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知道,年轻人,吃嘛嘛香,什么都不忌口,而年纪大的人,吃什么都会有禁忌,怕肥胖怕“三高”,怕这怕那,因为身体确实在走下坡路。建于唐朝的泉州开元寺,建筑呈现多元文化特色、佛教寺庙中多处现印度教元素,因为强大的唐朝不怕外来文化的入侵,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吸收外来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东汉时期吸收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带来了伊斯兰文化,近代吸收西方文化,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才有了多元而深刻的中华文化。对于“洋节”,我们不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强的包容性。五千年来,我们既在传承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也在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的文明因此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不就是过个“洋节”吗?怎么就文化入侵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