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心理

浅谈“共生观”

2024-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师姐Grace

最近根本逃不开“沙白”。

不想图片描述

关于这位八零后上海女生的选择及相关议论铺天盖地,再会编的电视剧在“一心赴死”的决绝面前都逊了色!

至于“生死”这种“宏大”的议题实在有太多太多人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我就不掺和了。

今天只想浅谈一下她提及的“共生观”,倒是让我茅塞顿开或者说概括加深了我从前的某些想法。

你看我们中国人自古讲究“孝顺”“百善孝为先”,当你翻开那些低幼图画书就不难发现,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地甚至过早地长在每个学龄前儿童那小小的脑袋瓜里。

那有人会问,这有什么不对吗?

——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回报父母,看似天经地义,一切理当如此。

而“报恩说”“孝顺说”在沙白这里都只是一个不太会用到的说辞。

教托福的沙老师说外国人的语言系统里很少会提到“孝顺”:一代人出于责任和下代人共同经历一段生命中有彼此存在的时光。最终的目的都是成长,两代人之间更像是“共生”关系。

乍一听,你会不会觉得这说法“冷冰冰的”?

且慢下结论。不妨“转念一想”……

不是说“孝顺有何不对”,而是“共生观”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是“彼此轻松,少些亏欠”。

在自食其力后,自己管好自己以及还未成年的下一代,而老人们则该花花该吃吃该旅游旅游,也不要被老大不小的子女过多“拖累”,日子都是过给自己的。

就像我写过《父母的“有效期”》——很多时候,情感的链接如同秀色可餐的美食,它是有“最佳赏味期”的,过了就是过了,都别把自个儿的角色太当回事了。

翻到手麻翻到一篇去年二月我写过的《我大概会是个“自私”的婆婆》

原来,我有趋向“共生”的想法并不在这一两天。只不过没有在学术上概括总结。

我浅浅一谈,你随便看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