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乐趣在于反复
谈起读书,大家都不陌生,有什么高深的?拿起一本书,翻页读起来就是了。但是,读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想真正在读书中得到自己要的良好效果,那么,反复去读并反复去体会,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般来说,第一遍读,可能是对于它的的好奇,或者是别人的推荐,因此,就会急不可耐想了解书中的内容。
这种情况下,对于书本的兴趣,仅仅是好奇而已。待到一口气读完后,略有印象,满足了好奇心,便不再想去翻了。此种读书方式为消遣性读书。但如果真正想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或写文水平有所帮助的话, 消遣性读书是远远不够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只是打发你无聊时光或者说排缱你的孤独的一种手段而已,与看一部电视剧没有两样。要知道,虽然追剧发疯般地追,有时甚至可以追一通宵,但是,一觉醒来,仔细想想,对于剧中的内容竟然是一片茫然,嘛印象也无。
消遣性读书就是这样一种效果。我以前逮住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就一口气读完,也只是了解一个概况,过不了几天就忘得无影无踪。
你想啊,人家写这本书可能就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面涵盖了海量的内容,你怎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汲取得了其中的精华?除非你是个天才,如屈原那样博闻强志。
最有效地读书是带着写作的眼光读书。也就是说,作者为何这样写?它有什么意义,对于我们写文有那些借鉴,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不管是消遣性阅读还是带着写作目的来阅读,都会使人爱益匪浅。这就是说,对于读书,必须要精读。不管是什么样的书,只要精读一遍,那么,比泛读几十本书都会有效的多。
我曾经尝试过泛读与精读的效果,发现,泛读进行的思考是非常少的,等于是浮光掠影,来不及思考,比如读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第一遍仅仅是个好奇,慕名而读。仅仅被其有关性爱的描写所震憾。
但读第二遍,却发现了问题。篇幅中用大量的笔墨,将性爱描绘得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为劳伦斯的大胆的描写所迷醉,而没有能发现其中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和最深层的思想内容。
如果说,仅就其性爱的描写来读的话,那么,为什么它比其它纯粹的带颜色的书那样震憾人心呢?当然,劳伦斯是个高手,也只有在他的笔下,能将这种爱展现得雅而不俗,甜美芬芳,简直是一曲性爱的交响乐,让人沉浸在春天般的温馨之中。
你不得不惊叹他把这种爱的乐曲演奏得如一条春水淙淙的河流,或平缓,或激烈,或波光粼粼,或波涛汹涌,或春光明媚,或电闪雷鸣,极尽煽情之能事,但又不是那种俗不可耐的基调,而是一种闪烁着人性美丽光辉的高雅与圣洁。
徜徉其中,就如漫步在百花园里,听蜜蜂嗡嗡,看蝴蝶翩飞,闻花香扑鼻,是一个最澄澈而又最激情的境界,使人振奋,让人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无限美好。劳伦斯在书中具体描写如诗如画的性爱有八次之多。一次比一次抒情,一次比一次令人亢奋,一次比一次深入他想表现的主题。
那么,他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不应该受人为的破坏而黯淡无光,它本来就应该时时处处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闪闪烁烁,像一只火炬,点燃生命中无数个平凡的日子。
康妮在1917年和克利福·查太莱结婚,度过一个月的蜜月后,便上了前线。从按时间上来推断,彼时应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六个月后,他血肉模糊地被运返英国,他的家乡。
那一年康妮23岁,克利福29岁。他虽然在战争中捡了一条命,可是,从腰部以下的半身,却永远瘫痪。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永远不可能再有常人那样的夫妻生活了。
从此,康妮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窒息中。这是大好的青春时光啊,她与他都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但是,这一婚姻爱情的物质基础无情地塌陷了,于康妮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婚姻家庭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性最应该无拘无束的绽放,但他们却萎蔫了,凋零了,幻灭了。
这种直接的后果是,克利福性格扭曲,变得阴冷自私,康妮则窒息到几欲死去。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妮作为一个正常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妙龄美女,想不红杏出墙,都不可能。
因为,虽然古有“灭人欲,存天理”的严厉束缚,可是,人欲,尤其是人性的本能,是什么清规戒律也阻遏不了的。除非你将这一生理机能完全毁灭,否则,它一有时机,就如春天的小草那样,蓬勃旺盛地生长。
劳伦斯耍了一个障眼法,对于克利福的经历的战争场面,没有多余的笔墨,仅仅交待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血气方刚青春阳光的克利福丧失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功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了康妮与她丈夫雇佣的守林人美丽的爱情叙写。
这又是为什么?我沉思了良久,得出一个结论:劳伦斯以悲情衬乐情,以乐情更显悲情。他是表露出对于战争的极度厌恶,是从另一个方面控拆了战争对于人们的巨大而残忍的伤害。
而且,他并没有采用通常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满目苍痍的传统手法来表述,而是从人性这个角度切入,通过极力渲染人性之美,映衬战争之恶。
设想,如果不是战争让克利福失取男人最宝贵的东西,那么,康妮是不是也如她与守林人一样,也能与他充分沐浴人性光辉呢?答案是肯定的。而在后来康妮与守林人的相爱,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时,则又是一种阶层的桎梏和偏见。
所幸的是,这仅仅只是一种非物质力量的围剿,只要当事人有坚强的爱情的意志,是完全可以突出重围的。事实上,本书最后虽然没有揭示出康妮与守林人的爱情结局,但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与希望。
所以,仔细研读这部书,不能仅仅限于对于那些爱情的描绘上,当然,这种煽情的手法,着实展示了劳伦斯非凡的笔墨文字功底。尤其是心理描写以及微妙微肖描绘两性关系中那种欲仙欲死的至高境界,无人能出其右。
正是这种对于人类性爱的至高无上的赞美,才有力反射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为设置阶层搞什么门当户对的丑陋。
以上这些分析和发现,也是读了这本书好几遍,反复咀嚼沉思才有所获得。当然,这也许是肤浅的,但不管怎样,如狗啃骨头一样,细细地啃,才知其中的滋味。
因此,有些书,只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看个热闹,仅仅是看些表象,而捕捉不到隐藏在厚厚书本中的深刻的历史现实和社会意义。更谈不上自己的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至于那些展现作者才华的各种描写,比如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层次井然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更是一盆糨糊,不会在你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本好书,值得反复研究,细细品味,当你真正深入下去,沉浸其中,所有的疑虑所有的困惑都能豁然开朗,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如庖丁解牛一般,闭眼就能摸清此书的筋骨脉络,最后终能做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了。是不是也能“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