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1)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为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0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每个人通过对自己“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因为自己喜欢,而成全别人的喜欢,叫做“忠”,即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因为自己不喜欢,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就是“恕”。
孔子对“恕”的解读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是孔子修身智慧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更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应该关注他人的存在,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好,但后来发生了矛盾。
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辱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恼火起来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
袁涣坦然而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
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骂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你,行不行呢?”
吕布听了这一番话后,便放下了刀。
如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别人。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恕的真正境界。
02 己所欲 也勿施于人
时代在发展,认知在进化。
对古代先贤信条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吗?
答案是:自己想要的,也不能施加于别人身上。因为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别人身上。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一致的。
除此之外,“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代都是有失偏颇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一种人“不欲”的,或许恰恰是另一种人所“欲”的。
“己所不欲,施对于人”或者“己所不欲,施与欲之人”才是符合当代和谐共处精神的。
我们每天都与人打交道,经常会不知不觉中陷入“己所欲,施于人”的漩涡。
比如把自己认为喜欢的礼物送给朋友;把自己认为好的建议报告给领导;把自己认为好听的话讲给家人听;把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教育要求孩子等等。
这些“己所欲”,往往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因为朋友不一定真正喜欢、领导不一定真心同意、家人不一定真正开心、孩子不一定真正信服。
不是他们错了,而是我们错了,我们自己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爱他们,这叫爱不得法。
所以,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施对于人”。
在生活中,如美食四川火锅,自己不喜欢吃,不给别人吃固然可以,但如果能找到并送给喜欢吃的人岂不更好。
在工作上,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如不喜欢销售工作、不喜欢文秘工作、不喜欢迎来送往的应酬等,但投其所好,找到喜欢的人让他们做岂不更好。
所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
任何道理,哪怕是真理,都是相对的。
君子坦荡荡。君子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乐,用自己的换位思考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与认可,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