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们能学到什么?

2024-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沈好好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一直以来,对心理学出自天然的兴趣,会不定时阅读心理学文章,我的心理学阅读起点是比较广泛的,看得也比较杂,涉及到一些国外的个人成长励志类作品、积极心理学、心理学应用类书籍。

心理学流派众多,让人目不暇接。追溯心理类阅读经历,可以说看过就忘,我常常在阅读到复杂的理论之际败下阵来。无论是逻辑思考、反应能力都跟不上。

因此,真正意义上接触心理学入门书籍,是从最近两年开始的,从基础心理学看起,先后看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深度关系》《被讨厌的勇气》等。

今天着重来介绍的是罗伯特·戴博德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个人认为本书中翻中可以译为《一个人进行了十次心理咨询》,便于理解。

为了节约时间,首选听书的模式,很幸运的是,大多数书籍听书不怎么能听到心里去,这本书是例外,因为听书让我对这本书加深了印象,随后当我听完一遍之后又从头至尾完整看了一遍。

在茫茫书海里找到了“心理学基础入门”人生之书,有一种想要安利给身边朋友的强烈念头。

这本书很薄,加上导读,一共也才17章,是当之无愧的大众心理学入门之书,非常适合喜欢听故事的读者朋友。

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学到的要点,总结如下:

1、一个人最终只能自救。

2、停止审判自己。

3、要从“儿童自我状态”或者“父母自我状态”回归“成人自我状态”里。

4、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5、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

6、治疗心理创伤的三贴药:社交、自我负责、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那样的依赖关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意味着精神上高度独立,不依赖他人,这完全是一条可选择的路径,很多人视而不见,只会一味地在限定的环境里愤愤不平,顾影自怜。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上面这段对话对我触动颇深,教我直观地感受到聪明不止是智商这一件事。

本书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从故事开头到结尾,我们很明显能够看到蛤蟆先生的转变,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之间发生的,也是因为他在整个咨询面谈过程中咨询师苍鹭引导他去思考,他身边的朋友也是能够感受到他身上的变化的,最后蛤蟆先生包括他的朋友们都在做出实际改变,看了让人充满了力量。

我以为,理论一定要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才会发挥作用,所以进行一次心理咨询或者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如果可以活学活用,便是再好不过了。

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情绪稳定,但是曾经心灵上遭受的创伤实实在在潜藏于心底深处,时不时灼痛我,但是没关系,我早就知道了——责怪别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审判自己是变相给自己的一剂毒药,诚如书中所言,“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若一个人审判自我,是会时时刻刻伴随发生的。

此外,很庆幸,我已经“长大”了。所以,这一回,与其说我在读书,倒不如说我在回顾自己各个阶段的生活状态。

对心理咨询又有了新的一层认知,很明显这是一个社会上不可或缺的岗位,因为他既承担了倾听者的角色还在推动整个诊断疗愈过程。

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一般来说没有心理相关问题的人靠自己的理性处理好眼下遇到的问题,他们心理健康,于是不需要辅助。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人心理会有崩溃的漫长过程,一直一蹶不振下去就会危及身心健康,于是他们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去进行深度思考。这在我看来是这个世上之所以有心理咨询存在的底层逻辑。

最后,还借本书了解到一些心理咨询的基础理论知识,挺不错的阅读体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