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语(31)|走出原生家庭魔咒,带领父母一起成长
如果你有探春一样的妈妈,你应该怎么对你的人生进行谋划?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了解其中几百号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候自己会cosplay一下,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如是这样,对《红楼梦》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了。
对探春这个角色,我一直抱着怜悯和欣赏的角度,怜悯她的处境,欣赏她的才干。如果她真的是王夫人的女儿,相信结果肯定大不一样。
探春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赵姨娘的亲生女儿,而赵姨娘是家政的妾室。在大家族里,妾室的地位并不太高,再加上赵姨娘本人不太会做事,所以没能积累下很好的人脉,时常还会和下人们斗嘴,自己难堪不说,还让自己儿女脸上过不去。
一般来讲,大户人家的妾室生的孩子,都是大夫人一手养大。所以探春是王夫人养大的,没有生育之恩,也有养育之恩。再加上王夫人本身是一个不坏的人,她对探春很好,很亲,所以探春自然就内心将她看作是自己的母亲。如此赵姨娘则很难过,毕竟是从自己肚子里生出来的,你不跟我亲就算了,还不认我这个娘,那怎么可以,所以她处处就给探春难堪,其实她不知道,这样做无疑是拉开了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距离。以至于赵姨娘到最后去世,探春都没有原谅她。
有的朋友会问,如果你是探春,你该怎么办?如果是当下这个时代的探春,一切都还好说,就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她受到的局限太多。所以应该把问题说成,如果你是现代的探春,该怎么办?
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潜规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从小就要懂得规矩,尤其是女孩子,要说话轻言细语,做事要中规中矩。探春身上,其实有很现代的部分,当然这部分王熙凤和宝钗身上也有,只不过在探春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首先她精神是独立的,她的格局很大,视野也很开阔,而局限她的恰恰是她的亲生母亲——赵姨娘。
红楼梦语(31)|走出原生家庭魔咒,带领父母一起成长如果说原生家庭有魔咒,探春就是实打实的受害者。大观园中的孩子,宝玉是一个对每一个人都倾注热情的暖心boy;黛玉是寄居者,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和孤傲是她一生的宿命;宝钗也是寄居者,她的目的是找一个好婆家,而皇选落榜后,她的目标就是宝玉,所以她对贾府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而迎春和惜春一个木讷,一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对自己的家族发展如何,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惜春还时时刻刻的想着要逃离这个地方;至于大管家王熙凤,她是一个爱权的人,她喜欢的是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如果贾府倒了,她的热情也就会下降了。而到了最后,真正爱着贾府的,一个是贾母,一个是探春,探春曾经借着改革的机会,试图解决一些贾府长久以来的积弊,成效很大,得到了贾府CEO王熙凤的夸赞,很多改革措施还保留下来。
之所以爱着贾府,是探春内心生发的一种责任和自豪感。她为自己家族的历史感到自豪,而为当下的积弊感到无奈和羞耻,她对贾府的爱在于,大家都会“树倒猢狲散”,她不,她要陪伴着老祖母过好最后一个中秋节。其中的无奈,读后让人感到痛心。这些都不是造成她生命中最痛的部分,最痛的,是她的亲生母亲。
站在赵姨娘的角度去看待探春,探春是一个能干但分不清孰轻孰重的女儿。自己的亲生妈妈不给亲近,自己的同胞兄弟不给亲近,反而去认别人作娘,反而认宝玉作亲弟弟,有钱也给她们使。这里的赵姨娘,走进了一个“不受重视便喧嚣”的怪圈,不能引起女儿或者家里其他人的重视,她就想方设法的去折腾,折腾的结果是,女儿更烦她,家里的长辈也烦她,没有人撑腰的她,最后甚至连下人也不把她放在眼里,她的不自重带给探春极大的痛苦,而痛苦的源头在于两人的不沟通和交流,在于两个人的认知不一致。
所以放在现在这个问题仍旧很有教育意义,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很多孩子长大后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尊重子女,不理解子女。其实我觉得,理解这个词,更有效的方式是沟通,父母子女一场,其实有很深的精神交流的渠道在,一家人曾经一起吃住十余年,彼此了解的会更多一点, 只不过孩子在逐渐长大,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价值观和理念,或许超越了父母的理解,原先建立的的精神交流渠道或许被种种东西阻塞了,这就需要双方去打通其中的关节,去沟通,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不是永远的相伴相依,而是精神层面的共同成长。
所以聪明的家长会时刻学习,掌握当下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能够毫无障碍的和儿女交流;而聪明的儿女会时不时的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父母交流,绝不把他们当成老古董,而是倾诉的对象,因为有时候父母的落后和老去,有一方面是子女不能与之有效交流造成的。
红楼梦语(31)|走出原生家庭魔咒,带领父母一起成长所以,在现在条件下, 父母子女之间有效沟通,子女带领着父母一起成长,才是走出原生家庭窠臼的最有效方法。
2019,马上来了,祝你新的一年有新气象,事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