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青春想法

为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有道理的

2017-08-14  本文已影响132人  治愈马

1.

早上跟孩子吃饭时,她突然说想大便。平时她干这事都是晚饭(哎,她就是吃饭的时候想拉,很吊诡),唯一今天是早上,估计是因为今天期末考试考语文。

有点紧张。

她上小学三年级。

我送她上学,她跟我说:

『其实我一点也不紧张,我最紧张的时候都是老师把分数发下来的时候。』

你从言语分析上就明白,当一个人说自己一点儿也不紧张的时候,她是紧张的。然后我跟她说,你可以跟自己说:『放松,深呼吸』

考完我接她的时候,她说她们班一个同学,紧张的早上5点就醒了。

2.

她们从二年级开始,就各种达标,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然后出各种卷子。

我看到她们做很多卷子,就很欣慰。

因为我知道,有的学校,老师秉承快乐教育,上课讲故事,玩游戏,提升孩子素质。

但是,它们最后的考试,还是那些内容,四则运算,语文课文,英语拼写,背诵。

在那样的学校,老师做大好人,家长就得做大恶人。家长为了通过考试,还是得报很多课外班。

美了『某而思』,它们是不是都串通好了的?

而我们学校,老师天天做卷子,做不好,老师严肃批评学生。那家长就好过点,家长可以做个好人,培养一下孩子的兴趣。

这样,她们就

『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3.

当我的孩子上了小学,我就越来越相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其实不信的,我觉得,孩子要『长成自己的样子』,要发现她的天赋。

我老婆说你的想法不对,然后我就举了很多例子。

比如:玩音乐成名的,因为从小喜欢音乐;打台球的丁俊晖,从小喜欢台球;某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前的生活一直落魄,突然一跃成名,这些案例随便搜一搜就一堆。

还有,我会说:有的孩子,会在初中爆发,从班上后几名一跃到前几名;有的会在高中爆发,从年级1500多名,一跃到考上清华。这都是因为,她们不那么紧张,如同花朵,到了某个时段,或早或晚就自然盛开。

我老婆的一句话,把我噎了回去,虽然那时我还不认,但现在,她说的有道理。

她说:

『我不敢去赌小概率。这是我亲生的孩子啊。』

好多心灵鸡汤会告诉你,那些高考状元最后都默默无名,反倒给自己当年的学渣同学打工。而恰恰是学习很烂的人,最后成了老板,首富,以及各种奇才。

但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你懂条件概率,你就知道,这有多么的不靠谱。

你要比较的不是几个案例,你要比较的是

概率

在此稍微普及一下条件概率:

事件A:输在起跑线,事件A+:赢在起跑线

事件B:输在终点线,事件B+:赢在终点线

你要比较的不是

P(A/B+)和P(A+/B)哪个大?

你要比较的是

P(A/B+)和P(A+/B+)哪个大?

我不在这里推导了,因为推导会丧失一半阅读。

结论是:赢在起跑线且赢在终点线的概率远远大于输在起跑线且赢在终点线的概率。

那些问题少年,最终在成长之后成为传奇的人,都是

传奇

传奇就意味着稀少。

如果那是别人的故事,那是励志书,那是十万+文章,你看着High一下,但你不要把这样的故事往自己的孩子身上套,认为:学习不好无所谓,绽放天性最重要。

你敢拿自己亲生孩子赌小概率吗?

最近刚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著名的公号大V,参加了她们的中学聚会,她发现,她们中学的大多数人,都出落的不错。有当高管的,有北京八套房的,有在政府干到司局级的,……

毕业20年再去参加同学会,可以帮你显著降低育儿焦虑

然后这作者就总结出几个规律:

1.人生不是环环相扣,敲门砖不可靠;

2.决胜千里的是,考试不考的能力;

3.没有绝对意义的成功,幸福来自参差百态。

我觉得她说的那三个观点,都有道理,但是她从她同学聚会看到多数同学都成功幸福,就推导出这三个观点,大大的有问题。

在她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数据。她提到,他们是一个县城的中学。当年她们读大学还没扩招,那算出年代来也就是90年代后期,因此她们多数都是70后。而她们一个班40几人,30几个读到了大学。

好了,这难道还不反应点什么问题吗?

90年代后期,一个县城中学,一个班40几个人,30几个读了大学,还有985、211的。这个县城中学得有多牛B!!!

她们这个班的人,都已经不输在了起跑线。

她们已经进入了大概率事件中,而且,70后正好搭上了国家各行业大发展的大潮,补上了中层的空缺。

这反而恰恰又是一个,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例证。

4.

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单单仅仅是去博未来的大概率成功幸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就是能获得更多的其他价值。

在中小学的学生中,其实,也有『潜规则』。

一个最重要的潜规则,就是

学习好,就能得到更多价值。

学习好,你上课说话,追跑打闹,老师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到老师的认可;

学习好,同学们就都愿意跟你玩,得到同学的认可;

学习好,学校里的评比、活动就优先倾向于你,得到社会的认可。

学习好,更重要的,是你就有自我效能。这对一个人的人生很重要。

我们总会谈多元价值,多元价值。学生,可以追求很多价值,比如:同学关系、艺术价值、身体强壮、有领导力,而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一个。

但是,学习成绩却是最重要的『杠杆』价值。

这玩意,一俊遮百丑。

所以,有的孩子觉得没朋友,大家都不爱跟他玩。最好的办法,并非去弄什么领导力,而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你成绩一旦排在班里前几名,你突然发现,那些同学们,都愿意跟你聊天,愿意跟你玩了。

你不承认没关系,但环境就在这里。

5.

有的人可能会说: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决定谁最终跑赢,不看最开始谁领跑。

说这话的人肯定没跑过马拉松,连看都没看过。

恰恰是马拉松比赛,才要,不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你看马拉松比赛的话,你会发现,他们起跑后几公里,就马上分出梯队来。

第一梯队,六七个人;其中有个人领跑,剩下的人跟跑;

然后在第一梯队后边几十米,是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二三十人。

后边也还有第三梯队,第四梯队。

我想说,最后能跑下来,有个名次的,也就是这几个梯队的人了。

再后边的,要么中途放弃,要么大家已经不关注了。

这说明了什么,这不恰恰说明了,如果人生是场马拉松,你要想有个名次,你怎么也得在第二、第三梯队吧,如果你想得第一,你进入第一梯队,几乎是必须的。

这反而,证明了,别输在起跑线上。

再说了,

不要在起跑线上

它并不是讲:

一定要在起跑线上

你不用上来就领跑,但你总得能达到跟跑的地步吧。

所以,我对我家孩子的希望就是,不用当学霸,但总得在全班前1/3之一的位置。

6.

还有一种观点:未来的社会不比跑步了,没准比游泳呢?

因为人工智能来了,那些需要考逻辑和记忆的学科不需要人了,你数学好,可是社会不需要数学了,人工智能把需要数理逻辑这部分能力给取代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你确实不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人家先下水游泳了。

这话听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游泳池也是比赛场啊。你可以跑输在起跑线上,但你也不能游输在泳池边啊。

你不跟人家比学科学习,非去比文艺、体育,你以为那个比赛场没人,但当你进到水里,你突然发现,怎么人跟煮饺子一样多。

这世界,哪里有什么蓝海?要么就是红海,大家都开始抢;要么就是死海,根本就不是需求。

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在跑道上能跑到前边的,你把他扔到游泳池,他也不会落后。

他掌握了跑到前边的方法,和一种心理自信优势。

7.

是不是说的大家很绝望?

但是大多数人都很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了,你让他们怎么办呢?

所以,我就在想,假如,我孩子以后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考试成绩就是提高不上去。我得怎么让她活的幸福一点呢?

因为她就只能拼小概率事件,搞咸鱼翻身、草根逆袭了。

我现在能想到的是,必须让她在某个领域建立一种长期的兴趣,以及从小建立梦想观。

这个梦想观很重要。我曾经跟一个移民美国的朋友聊天,她说美国小学五年级就有反毒品教育,而有意思的是,给五年级小孩的毒品教材中,几乎没有什么毒品的说明,吸毒者的惨像。这本毒品教材,通篇都在讲一个事:

Goal setting

翻译过来就是,人生目标,或者人生梦想。

换句话说,美国人发现,大多数人吸毒,是因为没有了人生目标。这很符合《门徒》里说的:『他们为什么吸毒?一切都是源自空虚。』

因此,从小建立梦想的观念,植入一个,人生一辈子要有梦想,的观念,真的不是什么心灵鸡汤。

我会经常问她长大以后做什么会开心。我会观察她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特别投入,我会看她演奏的音乐,画的画,玩牌时怎么出牌的,写作文怎么琢磨的,编故事怎么编的。

然后我会植入给她一个信念: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并持续学新的技法。

所以,有一次,她学画动漫,回来之后就说老师现在教的她都学过了,他打算学素描。她其实体验过素描课程,十分单调。一般得11-12岁才能静下心来学。

尽管,我还是不让她学素描。但是她想学素描的理由,让我觉得很靠谱。她是有自己主观的判断了。

这样,也许她的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名次在后边。但是她会有一个隐藏技能,这是他喜欢的,一直在投入,一直在锻炼,直到未来的某一天,她靠这个技能吃饭,养活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吧。

事实上,不少童年无法在学习上成功,但在最终有一些成就的人,多是这么玩的。

我听到一个咨询者的兄弟小A的故事。

小A在农村,学习也不上进,自然跟考大学无缘,但家里还算有点积蓄,小A的父亲看他比较爱动手做点小玩意,于是让他去大城市学美发。在大城市,真的很苦,先做学徒,洗头,然后偷学技术,中间几次忍不住回家,家里依然很坚决,给了一点钱又送到了深圳,继续做学徒,后来逐渐做到了美发师,乃至到了『总监』。这时家里让小A回来,利用了家里不多的积蓄,在县城开了个美发店。小A懂技术,又看过大城市美发店的经营。所以这个美发店很快就来钱了。之后又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小A也有了自己的学徒,他还抽空去了韩国学了点新技术。

一个家庭的阶层上升就这么实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