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婚姻育儿

《亲爱的安德烈》—我们都在矛盾中成长

2018-10-25  本文已影响9人  淇畔芷影

一直都有听说过龙应台,但真正读她的作品,却是近几天的事。在图书馆遇见《亲爱的安德烈》,被清新的封面和帅气的安德烈吸引住了,好吧,我承认我是书控+颜控。

《傅雷家书》很有名,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也很有名,可惜,我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当然,我对这些书信很感兴趣,所以才会拿起被介绍为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书信,尤其是名人书信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这份共鸣,又是什么让这些私人书信在时间的大浪里历久弥新,流行度不减当年。因此,读《亲爱的安德烈》,于我而言是对未知的探索,也是对自己好奇心的满足。

高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情侣、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同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虚无化。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上出现了婚姻沉默症、家庭沉默症、社交沉默症等“病症”。一部手机就是一切,沉溺于虚拟世界,可以纵横驰骋无所不能,回归现实生活则成为“沉默综合症”严重患者。这种病症十分不利于个人发展、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打开《亲爱的安德烈》,那一场母子为打破彼此之间无话可说的僵局,促进母子相互了解,改善母子之间关系的通信约定,你都会很感动很感动,更何况这一约定一坚持就是三年。或许,你会从中找到某种疗愈自己现实生活所患病症的良药。

一个是随时代而生的“难民”母亲龙应台,一个是在国际文化中成长的混血儿儿子安德烈,不同文化冲击,不同的历史氛围,不同种族的困惑,不同语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教育下培育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的母子。他们之间的书信沟通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十八岁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呢?从安德烈的回信中,你会知道,他们想要探索世界的欲望多么强烈,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多么强烈,他们对自己价值观的守护多么认真。十八岁的孩子想要走出象牙塔,想要去过属于的自己轰轰烈烈的青春,想要摆脱母亲的唠叨与婆婆妈妈。你说他自私也好,任性也好,总之,他是想过着自己的生活。

十八岁的孩子,会开始一段关于青春的爱恋,也会关注世界大事,会沉迷于运动,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异常敏感,会发表自己独到见解,会意识到文化冲突,会对自己进行道德拷问,会玩会闹,敢爱敢恨,幼稚又成熟。

关于安德烈,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我觉得,我在中国23和24岁的大学生中间,像是100岁。十八岁的孩子,也会认识到教育、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的冲突,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消化。

书中还有他弟弟菲力普给他的信,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同样的成长背景,面对同一个母亲,面对同样的文化,出发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见解。不由得想起中国一句古话,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而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两个混血儿的母亲,她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她给两个孩子全天下母亲都会给的爱,为了两个孩子,会成为美食家,她有全天下母亲都有的对孩子的担忧,尤其是对处于十八岁人生关口孩子的担心,讨厌孩子染上吸烟酗酒等恶习“每一次你吸烟的时候,我都想揍你”;她会给不同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尊重,她会极力去克制自己作为中国式母亲的特性“我也会失落,也会难过”,“谁都不知道我作为典型东方妈妈给你们这么多自由需要多大勇气”。

她身上为适应中西母亲文化而出现的矛盾,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的母亲控制与放手的矛盾,让人很震撼。

无论是安德烈,还是龙应台,身上都是矛盾重重,母与子在这种矛盾彼此包容,一起成长。

我陪你慢慢长大,你陪我慢慢变老,而包容是爱最肥沃的温床。

想起马天宇的歌《生生不息》:爱也许不是牵手带你到终点,而是该放手送你去转捩点。

可爱的课程里,最难的是放手。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她终于还是以母亲的大爱隐藏了中国式母亲的控制欲,选择了尊重,选择了另一种形式。

不必追,也是一种成全。

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我有看《目送》的欲望了,学会沟通,学会爱,我们一起成长。

《亲爱的安德烈》—我们都在矛盾中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