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的干货关于孑女教育读书

真正阻碍你人生的,仅仅是你的不自律。

2017-06-12  本文已影响875人  杠上花Q

我们喜欢分析阶层,我们习惯质疑鸡汤,但平心而论:大多数人的人生阻碍,其实都还只停留在自律层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会。

面对当下的自己,既不是完全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也不是不明白怎样的选择才能带来成长,更不是没有一丁点日拱一卒的学习时间。

而是在明知最优策略的情况下,轻易被欲望击溃。一边内疚,一边浪得飞起...


学生都知道打游戏的时间,应该拿来多做两道题。这样以后才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

但他们宁愿先甜后苦。

员工也都清楚有空该多花心思学门手艺,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多一分保障。

但我们都说下次、改天...

看书总比刷手机有价值,追剧不如学习有意义,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道理。

但短视的我们,往往都安于当下的舒适,忽视积累、选择放纵。在未来的的某天里,才终于要学着去接受现实困境带来的焦虑...

一切的问题,还是自律的问题!

朱炫曾在《年少荒唐》里这样说过:

读书,读到倦。网上有很多方法,但你从来不沉下心看。

学习,学到疼。网上有很多方法,但你从来不沉下心看。

如果你现在不知道做什么,至少你还可以先从做一个牛逼的学生开始。

...

我能看出来你一腔热血的优点,自然知道你孤僻懒散、自以为是的缺点。

方法很多,不过我不确定你吃不吃得了苦。

按照当下的衡量标准,其实大多数的“能不能吃苦”,说白了只是能不能管得住享乐的欲望。回到今天的话题,其实就是能不能做到自律。

在最近的思考里,我把自律的层次,大概分为了三层。

突然间就发现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是:

以大多数人的自律程度,其实根本没资格去索要各类自由!


(1)、人控不如技控

这一层的程度,我称之为自律底层。

这里既有程度低级之意,也含盖底层逻辑的道理。

处在这一层的人群,主要心理特征是:对自律的无能,对他律的抵触。忽视规则、想要放纵。


记得之前提过,我高中的时候,是典型的网瘾少年,经常半夜翻墙外出打游戏。

在无数个叛逆的夜晚,当我准备跳下学校围墙的那一刻,月光下光秃秃的马路牙子,仿佛都象征着“解放”的自由。

后来的假期里,我还特地去走过那一条路,但却再没有生出一丁点自由之感。当时我才明白,都说别把欲望当自由,其实自由也是欲望,快乐不过来源于禁止!

想通了这样的道理,后来人就废了...操!

那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都说自律方能自由,但本质上都是欲望,一个是当下玩乐的欲望,一个是未来不确定的生活。

所以,我选择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于是和家人协商,中途退学换了一个很烂的学校...

多年后的某一天,我曾问我的母亲:你当年,怎么不管管我呢?

母亲答:我问过你很多遍是不是想清楚了。最后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现在怪得了谁?

怪得了谁?怪自己!之后的每一个春节里,凡遇到亲戚朋友带小孩的我都会多上一句嘴:

叔叔、阿姨,家里孩子不听话,不能由着他作,还是得打一顿啊...


很多时候,过多的空间其实都变成了放任。

对于孩子,或者说对于自控能力不足得人,“他律”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年有人管管我就好了。如果我当时坚持了某某事就好了...”这一系列的感叹,往往都伴随着放任自流带来的悔恨...

之前就说过,心里问题离不开环境暗示。

比如。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绿灯亮时可以走,攒够一波人时,红灯亮也可以走。

本来,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闯红灯的。但是在大家都破坏规则时,你也会从众得觉得自己也没有太大过失,于是也跟了上去。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当你拿起书时,却待在全是游戏声的宿舍里,你要怎么和图书馆的同学比自律?

当你工作时,手机通知全部打开,你又怎么和锁屏静音的同事比专注?

所以,当我们本身自控力不足的时候,就得学会借助外力。

它可能是环境,可是物件,也可能是某个人,总之找到做那件事最合理的外力,千万别靠自己!


至于为什么说“技控”是底层逻辑呢?

近的来说,为何你假期总赖床,上班不迟到?因为得打卡,得扣钱。

又比如,为什么摩拜的共享单车损坏率没有ofo高?

因为摩拜对质量的保障,是由技术控制的——更好的车身,更优质的锁。

而ofo对质量的保障,则是对人性的迷信——提供便捷,宣传美德。

然后,美德就和车一样被藏起来了。

再放眼身边。

法律条文、规章制度莫不都是通过外力,来控制人性的欲望?连国家都不相信你,你tm还那么相信自己?

社会规则运作尚且如此,所以请相信,人控远不如技控!

(2)、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这一层的程度,我称之为自律中层。

处在这一层的人群,大多意识到了“自律是个伪命题,不过是欲望在博弈”的道理。但控制能力还稍显不足。典型特征是:靠鸡汤励志,依赖短期刺激。

“欲望博弈”的逻辑不难理解,看书还是追剧?晨练还是赖床?减肥还是放纵...这时的利弊取舍,本质上就是个欲望争夺的过程。

但其中最大的阻碍,往往是明明知道更好的选择,却控制不了当下的欲望,只能在某种刺激下,做出短期改变...

记得上学那会儿,班上就有个胖女孩儿。

特别爱吃,一米六,一百三四的样子。女生都喜欢叫她胖子,异性缘也不怎么样。

后来喜欢上隔壁班的男生,突然就开始疯狂减肥。

每天起早贪黑的跑步,平常的零食,竟也不怎么吃了。

果然,过了几个月,她真的瘦了很多。

其励志故事,一时传遍班级校园。

感人不?

没错,后来她表白失败,又tm胖回去了...

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列子。

朋友圈的减肥宣言,微博上的转发感慨,无不在热情过后,都默默的被用来打脸。

后来我也总结出了规律:

朋友圈、微博励志语录满满的人,其实大多都自律能力低下!

无大志才需要常励志,这和生病了需要按时吃药,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相比病死,这层的人当然是要好上很多。但病因我们还得尝试着做些简单梳理。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满足了温饱问题、安全需要等一系列的基础需求后,就该寻找爱与尊重,准备自我实现了。

但一直以来,需求又都不完全是阶梯状的,欲望其实一直在不断的交叉抗衡。

你爱吃,但某一阶段,可能异性更重要;你贪图安逸,但某种刺激下,你开始担心未来。这些偏重,既能成为你某一刻的内在驱动力,但同时又不是稳定单一的。

吃的欲望还在,享乐的欲望还在,之前的激情并不会妨碍你在后来博弈里输掉自己,变得阳奉阴违。

在和原始欲望的斗争里,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我说服!


行百步者半九十。

当你也终于做出了一些改变,或者坚持下了某些习惯。最容易把你拉回原点,永远是那第一次的自我说服!

“放纵一次,休息一天...”的诅咒,乍看对整体无伤大雅,但却是承认规则可以破坏的心理暗示。

都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失败往往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具备长期价值的事情(比如戒烟对身体好),总是容易输给短期欲望(吸烟)。

目前看来的核心问题,还是正反馈的不足——短期戒烟看到的回报,不如吸烟带来的快感多。

很多人也会认为,这是个比较问题。

比如,快病死得人,就不会为了吸烟而不要命。但实际上,在生活里这还是一个反馈的问题。

吸烟的人,都知道吸烟伤肺、喝酒伤肝,但如果每抽一根烟,每喝一口酒都有直接的疼痛感,他们就不会明知故犯了。

这种反馈机制,反过来看就很好理解:看不到希望,人就容易放弃。

所以,建立正面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对抗短视、增强长期价值兴趣的关键。

你的问题是什么,要怎么建立机制,还需要因人而异。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坚持上班,然后有人给你发钱。

更多的可以参考目前最成功的反馈机制——游戏设计(经验加成、装备掉落、背后都是反馈原理)

也可以移步我以前提过相关概念的文章

理论说完了,再给“听了道理,还是忍不住自我说服的人”提一点实操技巧:

控制“关键时刻”!

当你已经做出一段时间改变,现在却又想要自我说服,想要自我放纵的时候。行动前都会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这个时刻,书里称之为“关键时刻”。

对于自控力不稳的人,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在这个动摇时刻,采取技术控制。

比如。我原计划看书,但却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玩手机的时候,就会立马选择把手机关机丢在卧室。而只要我回到客厅,拿起书本,其实很快就能进入阅读的状态。

这其实,就是“技控”辅助正面欲望的技巧。记得曾经还看过一个有趣的反例段子:

早上关了闹铃千万别闭眼,赶快拼命玩几分钟手机,防睡过头亲测有效。你无法战胜恶魔,但更恶的恶魔就可以。


(3)、自律只是底层素质

这一层的程度,我称之为自律顶层。

因为我个人也大多是在中底层徘徊,所以我猜测,顶层的心理特征大概是:

自律有什么稀奇的?我们的阻碍是制度、是科技、是人才...

记得前段时间,疑似王健林的日程安排表刷爆朋友圈。

凌晨四点起床锻炼的他,一整天工作满满,奔波于三个城市之间。

当时我正在一个广告公司工作,每天只要超过7点10分出门就会非常堵车。然而,堵车却是我的家常便饭。偶尔早起,还会在同事面前炫耀一番。

在看到那张表时,我便犹如雷击:

优秀是种习惯,失败尚且如此。

对于自律问题,普通人如临大敌,对胜利洋洋得意。优秀的人,或许从来就不曾在意,只认为这是最底层的基本素质。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鸡汤有没有用的问题,之所以被争论不休。其实还是因为优秀品质只是底层素质。

优秀得人,确实更刻苦,更自律。但成功的影响因素又有很多,且每个人不同,它可能是资源,可能是背景...

当下层往上看的时候,妄图去总结分析成功者的内在逻辑,必然只能得到作为底层素质的品质共性,于是在徒劳无功后,大呼鸡汤无用,上层是骗子!

当上层往下看的时候,因为机遇时间资源的不同,他根本没办法给出更有效的建议,只能宣扬品质致胜的道理。可能是为了自我美化,可能是为了压榨下层。当然,你却也不能认定他完全撒谎!

说优秀是种习惯,这里的逻辑其实类似自信。

自信不是来自你天生牛逼,而是你做成了一件事,你又做成了一件事,然后,你觉得自己还可以。

这是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当你有了这样的习惯,其实优秀品质就变成了底层素质。

你会发现,有的明星又会唱歌、又会画画、还会拍电影。好像都很厉害。但你难道能认定这些都是天赋么?自然还是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

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故事里,除了资源,一定也因为强者把优秀变成了习惯,而弱者早已是习得性无助...

所以,一切的问题,还是自律的问题。

这世界上最悲哀的故事。

从不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而是比别人差劲的你还不如别人自律!


重新思考,旧的生活

刷新日常观念,获取扯淡见解

点个关注呗,我负责写,你负责看。对,你点一下试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