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日记》No.120:带娃去看剧

2021-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妙妈养育日记

【事件】

偶然看到一出《冰雪女王》的儿童音乐剧演出广告,想到近几年娃都很迷这个故事(因为那部风靡全球的《冰雪奇缘》),就买了票带娃去看。早几天娃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就表现得有点小兴奋,还在学校里跟同学们分享。

当天观剧的过程中,从开场到结束,娃的后背就没接触过座椅的靠背。她全程坐在椅面1/3的位置,没有喝过一口水,似乎也忘记了我的存在,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新的角色一出场,她就能准确地叫出名字。看到某些场景,她会自言自语。互动的环节,她大声回应着台上的演员,全不似平日的矜持样子。

演出结束后,主要演员们在背景板前站成一排跟孩子们合影。娃排了两轮队,合了两次影,还特别叮嘱我要把照片冲洗出来给她。

离开剧院的路上,娃告诉我哪些情节是电影里没有的,还很认真跟我讨论“艾莎”手上抛出来的那些白线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一直到晚上散步的时候,她的思绪还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念叨着下次还要去看。

【观察与思考】

之前就发过两篇《养育日记》,探讨在女童中风靡的“艾莎”现象。这次又换个角度来说说吧,那就是角色固化。

看得出来,音乐剧中的角色形象在极力模仿电影《冰雪奇缘》,从人物的穿着打扮到说话风格,全都是电影的翻版。而当天去观剧的女孩们,差不多有一半穿着艾莎裙。这些艾莎裙也大同小异,都是源于电影中的艾莎形象——蓝色带亮片的衣料,前胸和双臂是透明的纱质,后背垂下同样纱质的披风。剧院门口设了一个小小的桌子,有人在那里售卖艾莎款发辫,这些发辫也模仿了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从浅金的发色到装饰的方式。

感叹商业电影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觉得很遗憾——在孩子们心目中,《冰雪女王》这个故事里的形象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当然这种角色固化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从白雪公主到灰姑娘,自我们的童年时代起,孩子们心目中的经典童话形象基本上都是迪斯尼电影中的样子。

那天在现场,孩子心心念念想要一根艾莎款发辫,我满足了她。晚上洗漱的时候,她把那根发辫拿在手里把玩,随口提到发辫上的装饰物是宝石,跟电影里的那种小雪花发饰不一样。我想了一下,对她说:“你认为艾莎的样子就是电影里展示给小朋友们看的那个样子,其实艾莎可以是你想象得到的任何样子”。说完我就觉得,可能她还不太能理解。

不过我倒是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留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尽量给孩子讲故事,而不是讲绘本。只是讲故事,孩子们就能够在听的同时于头脑中构建mental picture(直译“精神图景”,听起来有点别扭,可能“记忆图像”更顺耳一些吧),这可以保护并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读绘本的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就会以绘本上的样子进入孩子的记忆,从而形成角色固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