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重复轮回?还是新的契机?

2022-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房前三株葡萄藤

有些语言为什么就似乎有种魔力,它所表达的意思总能与变化的情状相符,进而真的把它当成了可期的朋友。过去常看到这种的说法,让书成为朋友。经年之后,书也真的成了朋友。
日出,四角的天空还未亮,梦就醒了,怕是给梦中的恶言恶语又一次吓醒了。不知道这四周的墙壁还会在每天的这个时候重复出现多久。日落,黄昏的余晖撇下她最后的留恋目光,所在的房间依旧散发着跟昨日一样的光。孤独的窗帘,透过来人家那孤独的剪影。重复,就像是圆形的时钟,自顾自地转着。
情绪波动总是这样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内心会有好奇的种子促使自己保持向外的情绪,久违的人儿也会发出好久不见的惊喜,自己也增添了些许的期待。内外两方面经验更加强了刚到一个新环境时的正面情绪。而一旦时间超过了2天,这种正面的向善倾向就像是在粗糙的木块上滑走,受到越来越大的摩擦而逐渐减速,直至停滞。所以,我总需要一个外在的拉力使我摆脱停滞状态,而可惜的是身边很少有这样的朋友,所以,外在的拉力也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拉力,说服自己去做,虽然做的程度和结果都是未知,但依然要去走,不知道这种状态会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转机。
重复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因为你在重复中出现了想要阻止它的意志冲动,这使得你开始追问如果不重复会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而且如果不重复了,直觉里会认为比当下要好很多,正因如此才会想要逃离重复,而这也是意志冲动告诉你的。但事实上,作为一种事实,重复是最高的奖赏。在重复中,我们可以有很多创造的契机,这些契机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叠加。对,叠加,重复就是相同的时间在叠加,在叠加中,我们过去所把握到的时间被不断加工,就像我们做饭用的面团,可以在很多次契机的作用下产生出各种新的形象,每一次所得的新形象又会成为下一个契机的加工原料,周而复始,但却不会否定每一次重复出现的机率。相反,这些新的契机会被刻上重要的印记,为我们的感知觉所滞留、保存下来。这才是创新所在。当然无可否认的前提是,这里的时间和重复都是外物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不全是外物的完整图景;我们也不是完全地接受外物的全部,因为我不是外物,也要通过自己的感知觉加工,从盲聋哑人的世界与正常人眼里的世界做一对比就能看得出来,感官的灵敏性对于所感知到的信息的影响。康德所言“人为自然立法”开启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完成了近代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奠基工作。如果没有先前科学认识方法所承诺的对象性思维,事物即是对象性的认识,而且是为我所表象的认识,那么,后来对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之说就没有立地的基础,反而是虚幻的。所以,必须在承认并在行动上支持了人的主体性之后才能谈论每一个时间-空间节点下的契机。
那么,科学认识到的世界就不再是完整的世界了,它所得到的认识成果只是世界的一个侧面。科学的纵深发展,技术的进步也不过是强化了某一方面,而又遮蔽了另一方面。这像极了语言,语言带给我们的世界观念并不是整体,而是我们人为塑造出来的世界,它与每种语言的符号、规则一道共同组成。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要为这种规则和符号所困束。
那么在追问意义的时候,却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提出时,表明提问者对提问的对象有着强烈否定的意志冲动,也就是说想要跨出去,也就是超越。而实际上,在反思的维度上讲,在超越的那个对象被反思之后,对这种超越的反思也就开始了,否则将会受到阻碍。经常看到的说法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忙乱充斥着,越忙越没有结果,而且更加重了空虚,这种无意义感成了我们反思的源泉,然而这不正是对我们无意义的忙碌的超越吗。面对这种无意义感,我们也可以换个维度,首先正视这种无意义感,因为它已经是事实了,接下来就是我们的态度了。一是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二是行动起来。当然二者都是消极的回避;有第三种吗?有,泰然任之。我看着我自己做这样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对超越的超越,形成永恒的轮回。
规则也不是要我们嵌套进的先验的存在,它是在实际运用中得到的不断重复。好比语言规则,语言规则要多人遵守,而每一次语言的使用都是对语言规则的运用,在运用中,它与实际的情境互动,每一次互动都会有新的意象产生,标识着新的应用。不断的应用才使得规则有其意义,规则才会多次呈现。
尼采提出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其实必须要在打破道德至上性的基础上理解。上述就是针对重复所做的阐发,每次的重复都是先前的回响,这种回响又在指向将来,所以都标明一个创新的契机。契机的涵义也正在于此,它与改变、转型有关。尼采把时间锚定在了现在,以现在作为说明的参照点;海德格尔则是从将来出发,把将来作为说明时间的参照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