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职业生涯的小感悟

2022-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葭西日得录

回想刚开始应聘时候,我把我什么都会一点当做优势,现在想来真的很傻。因为在这个时代,工作上的短板是可以通过团队协作解决的,我最需要做的是把一种技能磨炼得比其他人更强……当我看到新来的程序员同事把功能当成交付对象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成长了,我已经开始以结果为导向了……

几年的职场生涯,让我有了这几个思维上的转变。

太清高?还是太自卑?

刚刚我看完崔璀写的《职场晋升101》,突然意识到不论是编辑行业,还是程序员行业,不论是国内亦或是国外,谨慎逻辑是想通的。她讲了一个例子,说刚开始做图书编辑时候,经常和一些企业家交流,却从来不和人合影,留联系方式。她觉得这样上赶着合影是在向别人证明什么,但她不需要。夜深人静时,她意识到这种清高的背后,是觉得自己不配。

我其实也做过类似的事。外国求职很需要“人脉”。很多公司的岗位并不公开发在求职网站上,而是在公司内部寻求员工内推。我家长经常说,你找找你同学,你朋友,给你推荐点机会啊。道理我都懂,但看到混得风生水起的同学、朋友,我开不了那个口。甚至别人主动关心我工作情况时候,我也装作风轻云淡毫不在乎。也是她那句话点透了我,我觉得我人微言轻,就算我说我希望被人介绍工作,也觉得别人不会搭理,那我何必丢人呢。

随着成长,我才逐渐意识到,即使他们在大公司工作,有不错的收入,也还是“人”。作者写得更夸张一点,她说:“错在我没有把大咖当成一个‘人’,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眼里只有钱和权的‘神’。”我以为我还没找到工作,就对别人没有价值,其实别人也会需要被关心,被需要。“价值”这件事包罗万象,不止涉及金钱。

先完成再完美

我的室友和我一样也是写作爱好者。她曾经对我说她很擅长写作,也发表过非常好的作品,但她最近没有时间去完成,因为她需要整天时间构思大纲,再一气呵成。这个“整天”仿佛魔咒一样限制她,毕竟总有事情打断她的整天。我把她的这种自我矛盾理解为“共生的拖延与完美主义”。有心理学家说,拖延其实源于逃避,一次次找理由不去做,其实是她不愿意面对不完美的稿件。因为对自己写作的事太投入,才会特别不能接受自己写作的失败,才一直不愿意开始。

书里提到一个很相近的例子,作者身边一个女生因为KPI没有完成在公司熬夜加班。作者形容这个女生人很聪明,工作起来也很拼命,但就是会被各种事情打击到,特别容易“泄气”。作者说:“你其实不是自卑,你是骄傲。真正自卑的人早就接受了自己的不好,不奢望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好。而你一直觉得别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对自己有很高期待,才会一次次受打击。

我觉得这两件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完美的目标。这和我一部分职场体验是重合的。刚进入职场时候,我每一件事都在追求“完美”,即使自己要加班,也要每个细节都做好,把文档整理得赏心悦目。等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其实事情分重要不重要,并不是每件事都要“完美”再提交,有时候“够用”足矣。甚至很多事其实在草稿阶段就该找人确定,以免发生误会。

特别是在计算机行业,很多商机转瞬即逝,有时候竞争者之间拼的不是技术,而是速度。很多新兴领域利润的窗口期都在不断地缩短,速度快的可能立即开始投产,从而快速收回成本,并完成了企业的原始积累;晚几个月的,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开工,现金流一断,万劫不复。

计算机行业有一种开发流程叫做版本迭代法。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一锤定生死”的问题,是允许我们逐步改善的。我们可以先做出最简单的方案,做出一个靶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就像微信这样多人使用的软件,也是逐渐完善的。我现在写文章也是这样,先发出一个基础版本,如果回应好,我再继续思考怎么完善,这便是我进步的办法。

把自己当产品,把别人当客户

我不确定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把很多咨询公司的方法论,拆成了不连贯的许多章节。比如有好几个章节讲怎么展示方案,比如明确自己的需求,告知收益,用数据说话。如果把方案或者自己当成产品卖给公司老板,可以采用介绍产品的“FABE法则”。也就是四个关键环节特质(Features)、优势(Adbantages) 、益处(Benefits)、证据(Evidence)的首字母缩写。它的思路是“因为……(属性),所以……(作用),这意味着……(客户得到的益处)”,再补充上证据。

这时我就可以这样介绍这本书:“《职场晋升101》这本书出自一位为多家公司,做过个人管理实战咨询服务的女性成长平台‘Momself’创立人,作者近距离接触了多个领域的独立女性,独创‘moms’能力模型,并致力于给1亿女性提供终身成长方案,形成了这本实用职场指导书。这本书能帮助职场人士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职场竞争力,得到快速晋升。”

作者在书里分享了一个新入职男生如何在其他新人中脱颖而出,他这样介绍自己:“我想跟大家说下要怎么更好地‘使用我’。我的‘内驱力’很强,如果兄弟部门要找我合作的话,一定要告诉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感,比如‘让用户真的在变好’,比如‘让人们感受到快乐’。一旦被意义感召,我就会全身心投入,但如果只讲KPI,跟我说,必须做,没有理由,我就会缺少斗志。我的‘分析力’比较缺失,统筹、数据分析这类工作我可能帮不上什么忙。所以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公司里有分析力的伙伴,做你的跟屁虫,在我思路不清楚的时候,求助你,当然,我也可以贡献我的创意,跟你交换。”

作者总结他的“个人使用手册”,用最短时间让别人知道该怎么“配合自己”“用好自己”,就像一个商品表面,写好了该如何使用、哪种情况下有副作用,等等。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考方式。我觉得他的话其实也符合前面提到的FABE模型,算是用产品思维推荐自己。

怎么说明白一件事

斯特伦克与怀特在著作《英语写作: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中指出:“如果说,研究过写作艺术的人有任何共同遵循的重点,那么这个重点一定是:能够维持读者注意力的唯一确定方式,是明确、清楚、具体的内容。那些最伟大的作家,像荷马、但丁或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讲究具体情节、会详尽描述故事的细节。”

明确、清楚、具体。我觉得这不只是写作的重点,也是交流的重点。作者分享过一个例子是开会的时候,小王说:“我觉得这执行活动不行,因为嘉宾上场之前的流程太长,太占用观众时间。”小李说:“我觉得不长啊,还好啊!”两人就这个问题争了起来。而作者问他们到底多久,一个人说半小时,一个人说只要10分钟。如果作者听说过的软件测试7原则,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早早就能被发现,因为确定规定要符合:1.完备性;2.正确性;3.必要的;4.无歧义;5.可行性;6.优先权;7.可验证性。

作者说员工比起回复老板速度,更要在乎回复质量。她建议起码饱含着两条信息:1.确定完成时间,主动告诉他“我会什么时候完成”;2.明确工作要求,“这个方案我会做到什么程度”。举例为:“好的,我会根据会上的讨论,把方案做出来。结论主要是这三点,这个方案的使用目的是让参会人员再次确认,并提交给客户。我在明天下午3点前给您初稿,您看可以吗?”

看来不论是短信写作,还是常规写作,道理都是相通的。

你好,我的专栏主要分享读书感想和有趣新知识。希望我能通过结合生活见闻与相关书籍理论,让大家对加拿大文化和生活有“见树又见林”的认识。已出版非虚构文学《漂在多伦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