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想法读书

读《国史大纲》(15)

2023-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虎爪猫王

第五编:隋唐五代之部——第二十四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

唐代士人出身,可分三途:一生徒,由学馆。二乡贡,由州、县。三制举。州、县贡举又分诸目,最著名有秀才、明经、进士。而尤以“进士”科为盛。

生徒,是沿汉代博士弟子制。乡贡,是沿汉代郡国察举孝廉制。重点说秀才。

经常听到“穷秀才”、“酸秀才”的说法,不经意间,秀才在民间成了穷酸的代名词。而事实上,“秀才”原先是极为尊贵的,后来朝代变迁,“秀才”的身份、地位也在不断变化。

秀才,顾名思义,就是才能优异。据说,最早被称为“秀才”的,是大名鼎鼎的贾谊。那时没有科举,也不专指读书人。

汉武帝下诏求贤:“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正式有了“举秀才”之说。记载中之所以称“茂才”而非“秀才”,是为了避光武帝名讳。

南北朝对“举秀才”最为重视,所以除举荐外,另加“策问”以考察其真才实学。“秀才”的身份在此时已接近顶峰。

唐代制举,最著名的秀才、明经、进士三者当中,秀才最难,明经最易。秀才的五道方略策,可说是难倒天下有才之士,能中秀才的,个个都是珍惜动物。没错,比大熊猫都要珍惜。武德五年中了2个,贞观元年中了1个,最高产的是贞观十九年,中了3个。好多次一个中的都没有。

“秀才”须高才博学杰出者始可应。贞观中有举而不弟者,坐其州长,由是此科遂绝。

此时,“秀才”的荣耀真正达到顶点。自古盈虚有数,盛极而衰。人才都不是傻子,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考不上,那我就不考了,何必浪费时间!这也导致“进士”科最为盛。因为另一个“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的理解,跟着唐太宗开国的那帮家伙,重视像房玄龄那样的读书人,却不喜欢酸儒。

“秀才”科并不是被一下子取消的,“此科遂绝”除了没人愿意去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人愿意举荐。考秀才需要州长举荐,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成功率太低了,这个连带责任没人愿意去背。

唐代的“秀才”科就这样没了,但“秀才”的说法还在,逐渐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这时候的秀才,咖位已明显不如唐代。

直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变得愈发严谨。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按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乃至第一甲的探花、榜眼、状元这条路线看,“秀才”的咖位再降。可即便如此,秀才仍有特权,如免徭役、免赋税、出行自由(不需路引)、可以使用奴婢、犯事了可以免掉杀威棒等。另外就是比较熟悉的“见官不拜”,这是很多电影电视中经常会有的情节。

因此,即使到明清时,“秀才”仍可称精英。事实上,考中秀才的比例很低,录取率绝对不超过10%。

再往后,科举制度废弃。“秀才”一词多见于口语,成了普通老百姓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至于这个称呼到底是好意,还是歹意,自己体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