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车
往返城里乡间的公交,沸沸扬扬被人们谈论了几个月,直到现在茶余饭后已鲜有人提及,还是没有半点开通的迹象,想来这等待的过程远比我们谈论的过程还要漫长。
没办法,依旧得坐原来的线路车出行。也还算好,从乡下进城时,我们有村邻商店门口的椅子可以坐,有自然风,甚至有时还有店家特意准备的电风扇可以吹。只是回程就没那么舒服了,车上的空调要等车子开动时才会打开,等车的人只得在炎炎烈日下碰运气,祈祷着自己不要成为那些个坐在如蒸笼般的客车里久等的归人。
这样一种状态下,若是没有私家车,进趟城真的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我呢,多半是能挨就挨,到了万不得已实在是攒了一大堆需要采购的东西时,方才无奈的成行。
上次去城里已是几天前了,正值高温天气,因为怕热所以还特意赶早,早上六点多就出发了。哪想等车,加上要买的东西有点多,最后准备返回时竟已是上午十一点多。当我拎着大包小包赶往乘车地点,(所谓的乘车地点,其实就一比较偏僻的巷口,客车一般就裸停在路边,而且仅是我们那块的线路车的独门生意。)路边早已有一辆车纹丝不动的杵在烈日下,只是一瞄,车内竟然空无一人。
凭直觉环顾四周,意外发现了一个等车的落脚点。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车上空空如也,而落脚点那阵势,又是人声相聊甚欢,又是各种袋子相夹其间,最外边还一溜放着菜篮和扁担,一看人群里就有卖完菜准备回家的乡邻。
其实那个落脚点,就是客车停靠点对面的一家小商店,两个老人的地盘,卖点杂物和水打发日子,吃住都在店里。门口摆了几张椅子,店内一边放着老旧的货架,一边靠墙摆着木制的长沙发,不用说,都是专门用来给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等车的人坐的。只是,这种地儿原来怎么没发觉呢,看来很多的事情都还是有一个循序渐进,机缘巧合的意思在里面的。
去的时候能坐的地儿基本上已经被占满了,我便在外面寻了一块空处,靠边把袋子放下歇歇手,不一会儿,便有一位老人从里面屋搬了一个小凳子放在我的面前,示意我坐,然后又径直回到店内把那把大落地扇风力开到了最大。我有些不好意思,后知后觉般的说了声“谢谢”,坐下去却是毫不客气的,毕竟这逛街购物,腿和脚是最受罪的。
等坐下来,心也就静了些。旁边热热闹闹七嘴八舌侃大山的声音也开始陆续传入我的耳中。原来多半都是和我一样不相识的人,偶尔有一两个恍然大悟的旧日点头之交,也还是在扒了许多村村组组和各自的平常人脉之后方才聊出来的。
于是,好像就有了某种锲机。这个把刚买的零嘴拿出来分享,那个把没卖完的枣子挨个面前送一遍“尝尝,自己家里种的,甜着呢”。瞬间就让人感觉好像成了一个大家庭的聚会般温暖而融洽。
我没有加入群聊,但是对开店的那对老夫妇还是多关注了几眼的。六十多岁的年纪吧,身体看起来都还特别硬朗,很健谈,最让人喜欢的是脸上一直挂着的和蔼亲切的微笑,自然而然的让我有种相熟的邻家大妈的感觉。
坦白说,我真的很喜欢那种氛围,等车的急躁与无聊荡然无存。那些曾经盘踞在脑海里的灼灼的热浪,难闻的汗臭;拥挤的车厢里的扒手;节日前后零星出现的开车前玩扑克之类的骗局,也被一扫而空。有种单纯的岁月静好的画面感。
这都是那对老夫妇的功劳吧。一个小店,就因为缘分开在了我们等车的附近,因了他们的善良与热情,一下子就让我们把它和旁边的各色小店区分开来,让我们有了想要走近,想要相熟的欲望。
车子还没有要开的意思,我把手中的水塞进包里,又去店内买了一瓶。
感慨依旧比较多,我却是依旧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真诚的微笑迎上他们微笑的目光,用微小的善良来解读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