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柴静——读《看见》有感
柴静的节目,不管是《时空连线》,《新闻调查》,《面对面》,还是《看见》,我一期都我没有看过,只看过她的一篇演讲稿,名字叫《身边的人》。这篇演讲在《看见》这本书的最后,她提到了。讲了四个故事,分别是援藏女教师,陈锡文,郝劲松和温家宝的故事,很平实,却很感人,当时也很有名气。
后来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她知性,勇敢,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有人说她是公知,很做作,总之是莫衷一是。我因为不了解,不熟悉,仅凭一篇演讲稿也难以下结论。知道《看见》这本书也已经好长时间,据说是新浪评选的2013年年度最具人气图书。我却一直没看,原因有二:一是买书觉得价格有些小贵,如果买的话总觉得性价比不高,虽找到了电子版,却不愿意在手机上看,在手机上只愿意看一下网络小说。于是便拖了好久,直至在图书馆看到了纸质版的《看见》,便顺便借出来,准备好好读一下。
不过最近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每天不愿意花时间去读书,不工作的时候,只愿意拿着手机疯狂着刷着微博微信和QQ,或者是看一些无聊的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以至于每天竟然抽不出时间读书,想来还真是讽刺。读这本书拖拖拉拉,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看了一半,要不是今天打雷下雨,电脑和手机都不适合开着,并且下雨天,听着雨声,很适合读书,我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看完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的感觉一是不后悔花时间读了这本书,而是我怎么没有早点读这本书,三是我读书的时候怎么没有适当做一下笔记,以至于读完有一些细节都记不起来了。看完这本书,可以发现,这本书描述了柴静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又不断反思,从而逐渐走向成熟。通过一个个新闻事件和实践中她的所思所想,我的眼前渐渐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柴静,短发,知性,犀利的眼神和采访,让被采访人心内一凛。以前很喜欢这些知性的女性形象,像希拉里,杨澜,鲁豫,但是通过《看见》这本书,我发现比起知性的主持人,我更喜欢勇往直前,冲锋在第一线的记者。
没看书之前,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取名叫《看见》,是为了为现在主持的节目宣传,还是想说通过撰写本书,看见了什么?书封面上的柴静短发,干练,消瘦,穿着蓝色的牛仔裤,黑色的平底鞋,白色吊带黑色短袖衬衣,是我喜欢的形象,启齿微笑,只是这微笑总觉的不太自然,带着职业性的面具,不像周围其他人表情那般自然,好像是摄像机或照相机一开,脸上的表情就有了变化,可能连她自己都不知道。
《看见》的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写了要关心新闻当中的人,讲述柴静在《时空连线》节目中第一期不太成功的“剖腹产”节目,和后来新疆大地震时赴喀什时的经历。
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是活着》写了非典时的经历,看的人真是替她捏一把汗。想起非典时,我刚读大学没多久,两个多月没有出校门,每天去食堂领预防非典的药水,没事就在学校的草坪坐着,和朋友一起聊天。那时候也不觉得有什么,看到柴静笔下的文字,才明白非典原来是这般惊心动魄。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讲述五个少年服毒自杀事件,开始以为是邪教组织,当地也只是掩盖而不是调查,经过连续调查到最后才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第四章《是对峙,不是对抗》讲了一些列事件:农村征地问题,村委会候选人贿赂事件,深入山西矿难,寻访失踪贩卖假古董的嫌疑人,不能不佩服他们那一帮人的孤勇的情怀。
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不分,像水溶于水中》写他们连续做了几个边缘题材的选题,首先是一个吸毒的女人叫阿文,被送去戒毒所,后来又被卖去强制卖淫;寻访寻找超期羁押28年的人谢洪武,探寻同性恋的背后故事。有人说这样的题目台边缘,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我以前也这么觉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你认为绝不可能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所以对于这些边缘人,不再带着有色眼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不能因为他们是少数,你不了解,便对他们嗤之以鼻,指手画脚,我没有这样的资格。
第六章《沉默在尖叫》讲述了河北女性犯罪现象,她们杀夫,皆是因为家暴,性虐待,特别还提到了李阳了家暴离婚事件。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期女性犯罪的节目,杀夫坐牢,孩子失去了父母由老人养着,犯罪的女性大都看上去很老实,看上去根本不像杀人犯。采访老人和孩子的时候,格外让人心酸,老人大都憔悴苍老,谁家出了这样的事情还能体体面面,孩子们无助仓皇,有的恨自己的母亲,不愿意去探望母亲,不知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有心理阴影。以前看到李阳家暴的新闻还是很震惊的,读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李阳还是我的偶像,看了他编的好读书,听了好多他录的磁带,他还来过我们大学做过一次报告。就是这样一个公众人物,竟然经常毒打自己的美国妻子。真是让人跌破眼睛,还好美国妻子终于成功离婚,脱离了他的魔爪。只不过中国的家暴家庭中的妻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要么是忍,忍无可忍就只能挥刀了。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貌。
第七章《山西,山西》讲述了山西污染和环保问题,硫化氢,焦化厂,煤炭开采,使山西人基本没见过小溪青山,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些诗意,全从天上来。最近几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农村,农民们关于环保问题还没有什么意识,除了工厂污染,农民们烧麦秸,也在制造着污染。前段时间看到微博,说我们市埇桥区水污染严重,一年因癌症死两千人,淮海流域内多发癌症,颍上县下湾村不足1000人的村落十余年有近200名村民被查出癌症,实在是触目惊心,污染及污染导致的问题就发生在身边,并且是如此之近,让你不正视都不行。
第八章《我只是讨厌屈服》讲述了陈发庆环保问题,郝劲松维护公民权益,采访小区权益冲突事件。以前看到有关这类事件的报道,只觉得这些人逞能,胳膊能拧过大腿吗?后来发现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义务,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将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第九章《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写柴静两会观察节目,采访两会代表和就两会提案问题展开讨论。想在两会时媒体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会时都有哪些名人代表,每次都穿了什么衣服,另外就是两会时又有哪些代表提出了雷人的提案。都是些花边新闻,至于两会重点是什么,我好像都不知道。
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间》讲述福建农村拆迁,《中国改革》杂志被诉案,重庆陈坤志,福建熊胆入药等一系列事件,柴静总结: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间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新闻不分正面负面,新闻的核心是真实。
第十一章《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通过虐猫事件,采访了踩猫的人和拍片的人,网站公司负责人,斗狗的,耍猴的,得出观察就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知而已。看到这章关于虐待动物的描述,我心里还是很有感触的,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看到蚂蚁,先用糖引诱它们,一旦它们成群结对过来,就用手一只一只捏死它们。捉过蝉,蝴蝶,蜻蜓,麻雀,然后玩弄它们,不知道我这样的算不算内心残忍的不过以前的小伙伴都这样玩,还好我长大了就不捉这些东西了。
第十二章《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讲述了唐山大地震三十年之后,崔永元《我的抗战》,《朝日新闻》的读者来信。钱刚告诉柴静,要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你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事实就是如此》报道了华南虎周正龙事件,采访了陕西省林业局,镇坪县领导,发现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对事件各方面科学精神的检验,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看这一部分很有感触,一是当时知道这件事,却对这件事不太敏感。2007年刚接触科研没多久,现在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发现在科研中锤炼一段时间,对于看待问题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是要严谨科学,摆证据,讲道理,每一句话都要有理有据,不能信口雌黄,毫无根据。特别是文中提到某个领导说了三次不容置疑,这在科研论文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忘了是柴静在哪一部分提到的,说新闻用词不能用太多修饰性的词,科研用词也是如此,简洁,准确,精准,看来新闻和科研还是有不少相通之处。还有一点,就是新闻只要真实的报道出来就行,工作人员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其实科研也是如此,科研很忌讳去judge别人的结果,你只要客观地表述出来就行了。
第十四章《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写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们所做的报道,09年柴静汶川的时候发现去年地震中坍塌滑坡的山体,现在已经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就在这片山峦之间,正在建成新的房屋,山庄和家庭。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西安有震感,所有深有体会。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的震感和之后的余震,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因为从来没遇到过地震,当时坐在凳子上,摇晃的厉害,有人说地震了,我还在说怎么可能,结果果然是地震,从9楼冲到楼下时,下面已是黑压压的人群。地震后的三天每天不想工作,不敢睡觉,夜里都是在学校操场上睡的,每天上网关注目前形势,都是眼含泪水。当时曾有一瞬间想到我不会就这样挂了吧?我还没活够呢。
第十五章《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讲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工作,当时全世界媒体都在这儿,金牌运动员有无数人采访,柴静“那咱们就采访不显眼的吧,失败者也成,只要打动人的就算”。结果采访了伊拉克的田径运动员达娜,德国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德国举重运动员施泰纳,香港自行车运动馆黄金宝,台北跆拳道运动员苏丽文,美国步枪射击运动员埃蒙斯,做的“奥运瞬间”感动了很多人。的确,当时在看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却是没有过多关注奥运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只顾着看谁谁拿了金牌,记得当时还笑称埃蒙斯又给中国送金牌了,却从来没从埃蒙斯的角度去考虑。
第十六章《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报道了农村征地事件,柴静写到新闻调查六年,做的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北大教授告诉柴静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经济问题,不要妖魔化地方政府,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农村征地起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条例。这期节目主要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进行了采访,陈锡文说道,“几亿人要转为城市居民,这个过程迟早要来,这种城市化,能带来多大的投资,造成多大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潜力极大,但是现在只有一般人进城,地就成了这样,污染就成了这样,以后怎么办?不认真考虑,很难说这件事是祸还是福,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一定是农村经济出问题,中国未来一个坎就是几亿人进城,就看这个坎能不能过去”。最近几年,经常看到征地强拆的新闻,吃亏受伤害永远是农民,政府和开放商对待征地拆迁问题过于强硬,总是流血冲突不止。以前总觉的征地拆迁应该离我和我的家人比较远,看到这章的叙述和陈锡文的采访,不禁开始害怕,不知道哪天征地拆迁会到我的家乡,到那时候,乡亲们该怎么办?没有了土地就成了没有根的人,以后要以什么为生?又要迁到哪里?
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报道了卢安克的故事,卢安克,德国人,生活在广西板裂村,陪伴当地的留守儿童。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做的事情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是一个极度失败的个体,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卢安克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觉得那太漫长了。改变自会发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柴静说,一旦了解卢安克,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人们不由自主第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一面。
第十八章《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报道了药家鑫被处决之后的事态发展。药家鑫这个事件我当时还是比较关注的,我对这个事件本身倒没有多大愤慨,这也是普通刑事案件,个大学生撞上伤并杀死行人的案例,以前也不是没看到过类似的报道,马加爵比这个要严重多了。我当时比较愤慨的是一些法律相关人士提出“激情杀人”说法,以求为药家鑫脱罪,药家鑫在法庭上自辩说自己得过多少奖以求减免罪行,杀人者偿命天经地义,更别提杀人手法残忍——连捅六刀,社会影响极坏,如果不判死刑,以后谁还敢上街。最终社会舆论站上风,药家鑫被判死刑。说明在现代社会,舆论虽然有不好的一面,但是舆论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会起到全民监督的作用。这章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报道了案件,通过采访药家鑫东风父亲,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不要问我如此眷恋》讲述了柴静讲述在新闻调查六年,和好朋友的故事。老范,老郝,小宏,汪汪,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任性。很羡慕柴静有老范和老郝这两个好朋友,这三个人,都是可敬可爱的女子,意气相投,冰雪聪明,友情在人的一生中,有无限的可能性,有春草版的生命力,它不分年龄,性别,地域,时空,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前段时间,刘同学让我写一下博士阶段的感受,包括去年博士答辩完也想对博士生涯进行一下总结,却一直拖着没写,是因为无从下笔,博士生活过的乏善可陈,不像柴静在新闻调查过的这六年过的这般轰轰烈烈,整个人经历很多,收获很多,改变很多,进步很多。而我呢,博士六年,度日如年,早就想早点结束,好不容易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去回想那痛苦的经历呢?我现在明白我为什么一直写不出来了,因为痛苦便不愿意回想。现在离毕业已有一年之久,看完了柴静的《看见》,我突然想动笔写了,就从从博士阶段的朋友开始写起,虽然博士读的让人沮丧,但是有了朋友的陪伴,我的博士岁月才没有那么阴郁和无聊。感谢刘同学,南同学,于同学,李同学,孙同学,罗同学,高同学,经常和你们一起吃饭,逛街,聊天,生活才感觉有了阳光。离开了你们才发现,和朋友在一起是多么美好。怪不得《爸爸去哪儿》4岁的王诗龄Angela说,没有朋友我就孤单了,四岁的孩子懂得的道理,我好像现在才深有体会,的确是没有朋友的陪伴,孤单的要命,生活好像一下子没有了色彩。
第二十章《陈虻不死》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陈虻,陈虻的确对柴静有知遇之恩,是他把柴静带进了中央台,又是他在不停的鞭策着柴静在不断成长,人生得一如此师长,足矣。陈虻智慧,尖锐,白岩松说,他是个非常寂寞的人,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陈虻说过,成功的人都不幸福。柴静很幸运,在开始工作后,不仅遇到老范,老郝,小宏,汪汪,史努比这样的益友,还遇到陈虻,钱刚,张洁,老六,白岩松,崔永元这样的良师,和聪明人共事,经常能听到长和智者的耳提面命,经常去思考你见到,听到的一切动人心弦的事物,做到你宽厚,谦虚,勤奋,走到生活深处,用心去生活。这一切,柴静经历了,做到了,所以说,柴静是个幸运的女子,但是这幸运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快有点不像读后感了,倒有点像通过柴静描述她的工作和人生经历,我也对我自己这么多年的所思所想进行了一下整理和总结,还真是在别人的故事中思考自己的人生。通过阅读《看见》这本书,对柴静有了新的认识,每一个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都要付出看不见的努力。柴静不仅勇敢,知性,喜欢思考,还喜欢读书,《看见》这本书中提到了不少我没有读过也没有听说过的书籍,阅读很广泛。看《看见》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被感动了,柴静的文字,字里行间有一种平实,稳重,不动声色的力量,柴静这个人,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温和,智慧,在新闻这个领域,闯出了很多男人也不敢的一片天。是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智慧,洁白,清新,善良,重要的是,她在读书,思考,自省。听说她已经有了美满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祝她以后工作顺利,生活幸福!因为这种聪慧的女子deserved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