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浅秋文学一百贝

高考志愿

2020-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言莫辩

今年高考填报志愿,火了一名叫钟芳蓉的“考古女孩”,难道考古系是如此不堪的专业,何况还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大学。

“没钱途”“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就当下的现实而言,网友质疑也在情理之中,倘若是调剂过去的学生,不喜欢可能就是个悲剧。但对于“考古女孩”而言,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无疑是种幸福。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填报高考志愿,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自己的喜好,又有多少人能够选到心仪的专业,还不都是父母之命、老师之谋,再加上一点点运气,自己都是稀里糊涂就上了。

好在大学都是在打基础,重点还是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不是进一步的深造,其实所谓的专业,现实生活中并不派多大的用处,都需要从头开始学,而且最后转行转专业的也不在少数。

之所以蹭这个热度,是我的高考志愿也填有考古系,现在都想不起来了原由,当时的志愿都是自己填的,因为是先填后考,而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上一本几乎是奢望,因此,随便填了几个。

重点放在了二本上,第一志愿是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这是除了北大之外,第二个设立考古专业的,而且是大西北,有好多好多的文物等着挖掘,填完后就开始期待野外考古发现了。

不幸的是,分数达上了一本线,因为服从调剂了其他专业,上了大学后还专门订了一年考古杂志,上面的每篇学术论文,都一一圈读过,最后切入到了文字上,自学了篆刻,也算是一种小小的安慰,现在已扔进了爪哇国。

网查资料,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科班出身的从业人员中,有50%是从西北大学毕业的;科技考古领域的从业者,也有百分之三四十出自西北大学;全国的考古队长有三分之二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

如果我当初进了西北大学,凭着当时的热乎劲,混的一定不会差,肯定已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再凭着自己的眼力,早先年搞些收藏,一定能捡到漏,发了不小的财,当然也可以上上鉴宝栏目,赚点外快什么的,想想也很美。

考古对于很多人都很神秘,前几年兴过的盗墓笔记、摸金校尉、鬼吹灯,导致人们把考古等同于挖宝贝,对也不对,是在挖宝贝,但属于保护性挖掘研究,基本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一般不会主动挖掘,都是出现了盗墓、建设等外力破坏的情况,才会抢救性挖掘。

因为时间的原因、条件的局限以及观念的问题,人类历史出现了断代和迷失,考古就是通过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

我们熟知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殷墟甲骨、敦煌遗书、河姆渡遗址、兵马俑等等,为复原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考古资料,让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更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