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互联网科技每天写1000字

网络招聘行业“大坑”太多,要想彻底避免只有靠自己

2017-09-11  本文已影响13人  郭静

6月23日,LinkedIn全球副总裁兼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发公开信告别,这意味着领英也跟谷歌、雅虎、Uber等国外科技公司一样,没有解决外国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毛病,最终告别中国市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即使领英中国重新换帅,但换帅容易换基因难。领英中国的“前辈”天际网,也早在2015年就放弃中国市场,而天际网曾在中国耕耘了数年。

领英中国、天际网只是国内复杂的网络招聘形态缩影,实际上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拉勾网、58同城、赶集网、猎聘网、BOSS直聘、内推网等网络招聘平台也都较为复杂,因为其背后涉及到的是5000万家中小企业,以及数亿用户的个人简历、信用、技能、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平台的匹配,只是解决了彼此信息不对称而已,对于企业、求职者来说,匹配仅是第一步。

今年的“李文星事件”,在整个网络招聘“大坑”中并不罕见,我在2011年的时候,也被网络招聘企业骗过,个人求职者在网上求职的过程中太容易遇到坑,比如企业以办健康证、体检等名义,让求职者交各种费用,然后很快辞退对方或是以各种理由婉拒;再比如本身就是中介,却忽悠求职者投简历然后骗取求职者各种交费。不仅企业“造假”,有企业方透露称,求职者方面也有不少人“忽悠”企业,比如明明只是某项目的众多参与者之一,却在简历上写着主管某项目的建立;明明只是某创业公司的小职员,却在简历里写着联合创始人。企业方、需求方,两方都有“大坑”。

网络招聘的缓慢发展气质跟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一点儿都不匹配。在所谓的网络招聘2.0时代,拉勾网、猎聘网等垂直互联网招聘平台,就曾试图解决网络招聘的一些弊病,但现在来看,拉勾网、猎聘网这些并未彻底根除网络招聘的这些“大坑”,而像内推网、BOSS直聘这些平台则试图“去中介化”,到现在为止,效果是欠缺。网络招聘在国内有过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为何到现在为止,网络招聘的“大坑”却始终难以根除呢?

网络招聘是B端的生意,求职者则需要“化妆”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财年全年财报显示,智联招聘2017财年总营收为19.15亿元,其中在线招聘服务收入达16.09亿元(这主要受益于智联招聘独立雇主数及ARPU值的稳步上升),占总收入的84%,2017财年智联招聘独立雇主数达613083个。

前程无忧公布的财报显示,前程无忧2017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6.732亿元,其中网络招聘服务营收为人民币4.439亿元(主要由于来自于使用前程无忧网络招聘服务的独立雇主数量的增加,以及由于每独立雇主平均收入增长),占总收入的65.94%,第二季度共有380717名独立雇主使用了前程无忧的网络招聘服务。

58同城虽然没有在财报里公布其具体营收、独立雇主数字,但其向来就对网络招聘领域比较重视,2015年5月8日,收购了中华英才网后,赶集网、58同城、中华英才网组成了58同城招聘业务的矩阵。2017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姚劲波表示,58集团的招聘业务已成为收入和商户数最大的招聘平台。58同城二季度财报显示,包括58同城、赶集网、安居客在内的平台付费会员数量约246.4万,会员服务贡献了9.637亿人民币。而个人求职者、企业如果想要使用网络招聘方面的多功能需求,就需要向58同城付费。

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三者的财报对比来看,其招聘业务的主要营收是来自于B端企业。

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很多时候是处于两种博弈状态,当企业影响力过大而求职者众的时候,企业会占据上风,而当个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但企业端对这种人才又急缺的时候,就是求职者占据上风。从国内目前的网络招聘形式来看,目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企业占据上风,因为求职者的数量远远大于企业需求方的数量,这个时候,个人求职者要想占据主导力是很困难的。

一方面企业占据上风, 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国内网络招聘行业的主要付费方是B端企业,个人付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企业会按季度/年给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络招聘平台付费,招聘企业虽然占据上风,但也是需求方,而且有强大的付费能力,羊毛肯定要出在B端企业身上。

对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拉勾网、58同城、赶集网、猎聘网、BOSS直聘、内推网们来说,给钱的一方才是其主要关注的焦点,天平很多时候就会向企业方倾斜,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企业方出现审核漏洞,自然,各种大坑随之出现。

网络招聘平台很多时候并不是不能做超级严格的审查,而是这样做了会造成金主流失,每季度的独立雇主数也会下降,这样财报可不大好看,老板们也不会满意的。最多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毕竟,整个“大坑”的利益链条太长,远远不是网络招聘平台一方能够搞定的。

而求职者之所以“造假”,无非就是像女人化妆一样,把自己“化妆”的亮眼一点,这样能够求职的几率会高很多,求职者当然希望把自己“美化”,否则,若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的简历脱出,如何能够获得更好企业主的青睐呢?求职,当然是希望求得更好的职位,不“美化”的话,要想被企业方看中的概率要低得多。

避免“大坑”得靠自己,平台方力有不逮

从目前整个网络招聘行业的形式来看,要想靠平台方来解决各种“大坑”,似乎是不太可能,一方面,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快,另一方面对于各种数据维度的处理,会相对复杂,而要做信息真假的辨别、筛选则更是复杂,远非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些平台能够直接解决,就算审查再严格,漏洞可能还是会出现,因为面试、后续的工作等都不在招聘平台的控制之内,杜绝不了漏洞出现。

而个人求职者简历造假,平台方估计更不屑于管这摊子事儿,一方面审查太过于困难,比如求职者的过往职业经历,除非打电话去其原来的公司询问(有时候这种方式也不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求职者并非招聘平台的主要付费方,就算对求职者再好,不赚钱也不行,那样会大肆提升企业成本,财报估计又不会好看了。

多方“困难”之下,再加上其本身的盈利模式,要想招聘平台方解决招聘行业的各种“大坑”,实在太高估他们了。各种新兴的招聘平台固然早期可能会有“去中介化”、“颠覆”等高大上的口号,但是要想做大企业规模、做深行业、做大边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们留下的道路就必然绕不过,当新兴的不再新,慢慢也就“旧”了,拉勾网成立已经四年,猎聘网成立六年,内推网成立四年,Boss直聘成立三年,时间都不算短。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统计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光是职位方面涉及到59个分类,具体职位的分类超过500个,而其中还涉及到超过500座城市,这里面的信息匹配就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网络招聘不复杂不行,远远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么简单。

对于招聘企业和求职者来说,唯有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真假能力,才有可能让自己避免在网络招聘里遇到“大坑”,比如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甚至支付工具、兴趣社区、问答社区等,这些都有可能是除了简历、网站等信息之外的内容增量,简历、网站等只是做了最基本的筛选,而具体到公司、到具体部门、到求职者个人,外部的信息也许会更加真实,尽管做信息筛选和信息辨别的过程会比较麻烦、痛苦,但每多一分信息甄别,就是对自己的一次负责,尽可能地让自己避免入“大坑”,相比“入坑”的代价,麻烦又算的了什么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