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的开篇之作中提到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很多人前去观看。这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散步,他看到幼儿园一个四岁的女孩儿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地往外走。
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小姑娘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有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就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儿,在花房里又摘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花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花是送给妈妈,感谢她养育了你这么好的孩子。”
吴非老师说这个故事长久的激动着他,为了爱的教育,为了学生们能像人一样站立在这个世界上,他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我也常常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吴老师曾用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看他们会想像出什么样的故事?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儿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品德修养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儿做出的惩罚。他从心底厌恶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儿的种种设计。
传统的道德说教对应试教育的学生影响之深超出我们的预想,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
而我的学生是中职生,应试教育的“漏网之鱼”,他们面对小姑娘摘花的状况会如何处理呢?
我很好奇。
于是我也仿吴老师截取故事前半段拿到课堂上,根据故事的情景,选择在幼儿教育专业的班级进行讨论。
“同学们,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很多人前去观看。这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散步,他看到幼儿园一个四岁的女孩儿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地往外走……如果你是苏霍姆林斯基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这个题目分别在三个幼儿教育班先后进行了讨论,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玫瑰在一群十六七岁的未来教师的心中含苞待放。
“老师,我会先问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下这朵花?”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三个班层出不穷,我不得不把情节继续推进一步。
“是啊,同学们她为何摘下这朵花呀?苏霍姆林斯基斯基也很想知道,于是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小姑娘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有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就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老师,如果我是这个苏老师,我会和小女孩儿一起去看望病重的奶奶。”
“老师,我会再买一束花让小女孩儿拿回去。”
“反正花已经摘下来了,也长不回去了,干脆就送给小姑娘算了。”
“这朵花让小女孩儿送给奶奶,我再送给她一包玫瑰花的种子,让她种在家里。”
在这群应试教育“失败者” 的讲述中,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诞生了!
听着一年半之后将要成为教师的她们,我的内心激动着,感动着。我相信这群具备美好人性的孩子们将沿着吴老师的步伐更多地讲述并演绎出“玫瑰永不凋谢”的故事。
后记:当然,讨论中也不乏“道德说教”“惩罚”的声音,他们表达时的腔调像极了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