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存策略(一)

2019-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朱昊写字的地方

不可否认,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商业奇才或者富二代,大部分普通人都是要混迹职场的,但同样是混,混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一开始,大家都是一张白纸,但是多年以后,一部分人混成了面目可憎的职场老油条,干活避重就轻,争功无比积极,你看油腻这层意思,我们已经用了很多年了。另一部分人虽然不那么油腻,但是也早早遇到了事业瓶颈,原地踏步好多年,内心焦虑脆弱,但是想让他做出改变还不如杀了他。而只有极小一部分人,脚踏实地,不断学习,乐观积极,逐步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完成了阶层的跃升。

那么这极小的一部分人,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让他们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杀出重围呢?今天先说三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点。

一、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说有什么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那么就一定是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人对学习这个概念有很深的误解,误认为学习就要在学校里求学,以为拿到很高的文凭,就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找到好工作,然后年薪百万,走上人生巅峰,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存在的。

还有很多人,因为本科毕业时就业压力大,选择考研究生,除了被导师当廉价劳动力使用三年,其他的啥也没得到,毕业之后发现就业压力比本科还大。而且现在很多雇主对学历越来越不看重,名牌大学的本科生远远比普通学校的硕士生更抢手。

除了那些真正需要在学校里搞科研的专业,所有希望通过考研究生找到好工作的学生,都死了这条心吧。本科之后直接找工作,在工作中学到的更多,成长的更快,而且还有钱赚。你看,读研的时间成本简直高的吓人。

因此,这里的自主学习能力肯定不是指那种在学校里迫于考试的压力,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能力,而是自己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理说,一个人高中毕业以后,就应该具备这种能力,但是很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培养出这种能力。他们是买东西从来不看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拿到任何东西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他们是看了别人的文章还要问文章中已经提到过的答案的人,他们是学任何东西之前都会问别人到底有没有用的人,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个不存在的概念。

在工作中,要达到平均水准之上,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实远远没有学校考试时要求的高。但是即使如此,你仍然会发现职场中存在着大量一知半解的人,比如有些专业名词一直反复出现在他们的工作中,但是他们就是能够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忍受不明其意,因此这类人尽管工作了数十年,但其成长往往在工作的第二年就已经停止了。

而另一些人,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疑问,总是试图弄懂一个词的真正含义,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最优解,总是不断打磨自己的判断力、执行力以及做事的原则。

按照是否能够自主学习这个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群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不会自主学习的人,第二类是会自主学习的人。在我看来,这两类人的区别之大,是物种级别的。

一个人即使是清华毕业,如果属于第一类人(尽管概率较小),多年以后依然会泯然众人。而一个人就算只有小学文凭,如果属于第二类人,他依然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会成为所在行业的翘楚。

和第一类人相比,第二类人是真正的高级动物,他们不会被各种条件所束缚,他们是真正的无疆行者,他们拥有无限可能。

既然自主学习能力这么好,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这个话题就太大了,这里简单说三点,大家自己琢磨。

第一,从不做伸手党开始,能在谷歌上和书上查到的问题就不要问别人了,一方面这是你对别人时间的一种尊重,另一方面主动查书和搜索的过程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二,保持好奇心,借用乔布斯的话就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不要觉得这不是我业务范围之内的就不关我事,这就是把自己限制了,术业有专攻不假,但是在精进自己专业的同时,多去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对自己的专业本身也是大有帮助的,多掌握几门技术和知识,相当于对其他人的降维打击。

第三,写作,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比如你原来想的可能不是那么合乎逻辑的,比如你会想要找到更多的例子来充实自己的论证过程,等等。

正所谓,能力千万种,学习第一种,学习不自主,老大两行泪。

二、抗击打能力

首先明确一件事,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有的只是硬扛。

其实,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在不断变强的,只不过有些人的进程后来停止了,而有些人的进程却一直在持续。

在你还小的时候,你会因为吃不到好吃的东西而哭喊,眼泪说来就来。后来你大一点了,会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而难过不已。再后来,你还会因为失恋而撕心裂肺。

现在再回头想想这些当时觉得很难过的事,你不禁哑然失笑,因为这些都已经不值一提了,说明你的抗击打能力提升了。

可是在面对另一些事,比如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工资追不上通胀,孩子无法上好学校,工作不顺,同事碧池,投资失败,等等,你马上又顿感无力、心灰意冷了。

其实在有些人看来,这些就如同你看待小孩子吃不到糖而哭泣一样,幼稚可笑。可能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承受力异于常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更大的苦难,再看什么都云淡风轻。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因此陷入负面思绪,不能自拔,更不会一蹶不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就当这些都没有发生过,依然乐观积极,依然心无旁骛,因为他们知道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还活着就有翻身的希望。

余华的小说《活着》里的主人公徐富贵,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家庭变故,先是因为赌博,败光了原本殷实的家底,后来老婆,儿子,女儿,女婿,甚至外孙都相继意外死亡(而且都挺惨)。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意志稍微脆弱一点,可能早就悲愤而死了,但到最后他依然乐观的活着,甚至成为了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第一批成员。

相反,曾经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去松下面试,面试成绩十分优秀,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漏发了offer,当后来经人发现补发offer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已经自杀身亡了。正当人们对此深感惋惜之时,松下幸之助却说,我们幸亏没有给他发offer,如此脆弱的人是没有办法与之合作的。你看,松下甚至都没有说没法成就一番事业,而是说连与人合作都会困难重重。

可见抗击打能力强,是一种多么重要的品质。无论在任何时代,做一个扛造的人,都无比重要。

三、提升选择能力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选那个胸大的》,讲了选择的重要性,讲了选择标准的重要性,现在再用行业的选择,来证明不断打磨自己的选择标准有多重要。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比努力重要!嗯,我的意思是说在同样努力的情况下。工作稍微多一点就喊累,老板要求稍微高一点就抱怨,这种就歇了吧。

在衰落的行业或企业里呆着,无论怎么努力,可能都没法达到一个向上的、爆发性行业里的平均水平。

比如,同样都是辛苦,传统制造业的平均报酬就低于金融民工的平均报酬,金融民工的平均报酬就低于互联网或是科技企业的平均报酬。

你看上面所述的三种行业,第一是传统制造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其实对人的能力要求不高,只要是正常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能上手工作,因此财富分配会向资本持有者倾斜。

第二是金融类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对人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要求,比如一定要懂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各类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行业人脉资源等等,所以财富分配逐渐向人力资本倾斜。

第三是互联网或者是科技型企业,同样也属于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企业,但是技术型人才对产品的推动作用更大,因此财富分配对人力资本更加友好。

因此,在同等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报酬的多寡,其实与努力程度关系不大,跟能力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以及所在行业的财富的分配方式有关。因此,提高自身劳动报酬的两个基本方法,一是尽量培养一种市场上较为稀缺的能力,二是尽量选择财富分配方式对人力资本友好的行业。

这是对这个问题最正确真实的解释,也是唯一正确真实的解释。可惜大多数人不这么看问题,他们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需要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跟他们抱有同样想法的傻逼。

这时,你只要在他们中间大吼一声:“那些毫无演技的明星凭什么赚得比科学家还多?”,然后在加上几句抨击社会价值观沦丧的点评,就会立刻获得点赞无数,于是你成功的收割了他们的流量。但是说实话,这种质量的流量,能有什么价值?

对真实的世界有个清醒的认识,人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好高骛远,多一些脚踏实地。

有人说,我已经身处资本密集型行业而非人才密集型行业了,怎么办?

两条路,第一条,安于现状,但是把业务做得超出同行,一样不会差,你要相信各行业顶级的人才,都生活的很好。

第二条,想办法跳出来,看看你向往的行业都需要什么才能或者执照,工作之余多学习(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有自主学习能力),总有一天可以加入其中。

两条路都不容易,第一条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二条是另起炉灶重新来过,孰优孰劣,看个人选择。

 

最后,要在职场上或者人生中胜出,需要的能力还有很多,但我觉得这三个最重要(尤其是第一点),今天就先说这三点,其他的下一篇再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