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日常-现代礼仪(一)绪论

2020-02-29  本文已影响0人  这才是生活本身

课程来自中国大学慕课,湖南大学,袁涤非《现代礼仪》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礼仪概说

1. 礼仪的内涵与定义

·礼仪:包含礼貌、礼节、仪表、仪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1) 礼貌:在交往过程中表示尊敬、重视和友好的态度。

(2) 礼节:指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相互表示尊重、祝愿、问候、致意等慰问等待人接物方面的形式。如:拜会、握手、吊唁等

(3) 仪表:指人的外表、穿着,它主要指美的外在形象,引申为人的精神状态。如:容貌、服饰、举止、表情、姿态、风度等。

(4) 仪式: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和形式的社会活动。如:升旗仪式、毕业典礼、开幕式等。

2.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 礼仪的起源——原始时期开始萌芽

① 对神灵的敬畏

② 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③ 促进人们交往沟通

④ 维系等级差别

(2) 礼仪的发展

① 孕育阶段——原始社会中、后期

② 形成阶段

《周礼》——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③ 变革时期——百家争鸣,互相融合

儒家——“孔孟”,占据主导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

法家——崇尚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

墨家——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

④ 鼎盛时期——秦朝至唐宋

秦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西汉—— 董仲舒—“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代——《礼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

唐宋——朱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道学、佛学思想,形成理学

⑤ 衰落时期——少数民族入汉以及国外思想传播

⑥ 现代礼仪时期

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3. 礼仪的实质与原则

(1) 礼仪的实质——“敬”

    孟子:“尊敬之心,礼也”

(2) 礼仪的原则

① 尊重的原则

② 遵守的原则

③ 适度的原则

④ 自律的原则

4. 礼仪的特征与作用

(1) 礼仪的特征

① 继承性

② 差异性

③ 针对性

④ 规范性

(2) 礼仪的作用

① 教育作用

② 美化作用

③ 协调作用

④ 沟通作用

第二节 认知当代大学生

1. 当代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1) 内分泌机制不断完善

(2) 大脑机能逐步增强

(3) 性机能趋于成熟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 一般心理特征

① 心理水平的二重性—“幼稚的深刻性”

② 心理倾向的二重性—积极和消极

③ 心理素质结构的二重性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高求知欲与低识别力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的矛盾       

(2) 不同大学阶段的心理特征

① 大学适应阶段 学会——会学

② 稳定发展阶段 享受大学生活,两级分化

③ 准备就业阶段 向职业生涯过渡

3. 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1) “90后”大学生特征

Ø 思想: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Ø 性格:自主自信而又依赖

Ø 语言:追捧网络流行语

Ø 生活:追求非主流时尚

Ø 交际:广泛且虚拟

Ø 规划:务实明确但也迷茫

(2) “90后”大学生时代烙印

Ø 改革成果的完全受益者

Ø 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Ø 和谐社会建设的亲历者

第三节 修养与礼仪

1. 修养的内涵

·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

(1)思想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进取精神、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文化修养:渊博的人文知识、务实的科学精神、扎实的专业功底

(3)审美修养:增强审美意识、把握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

2. 礼仪与修养的关系

Ø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和仪式的统称。修养是一种气质,是一个人内涵由内而外的体现。

Ø 修养美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丰富的知识根基,礼仪美需要良好的外表训练和得体的言行举止。

3. 内外兼修,打造形象

(1) 改心改性

(2) 善学善思

(3) 敢为敢当

(4) 勤做勤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