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谈”解惑,以“情”明理               --听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我爱梓宝2016

在日益沉重的社会期望、家庭期望、学校期望中,学生的心理负担日以沉重。由于我校大多是留守儿童,学生与家长的见面机会少,而且孩子只被要求好好学习,负面情绪往往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日复一日,学生往往会发展成要么脾气爆暴躁,要么就沉默不语。长此以往,对其身心发展都非常不利,所以我觉得老师应该发挥其既师既母的作用,在我们工作中经常去和学生“谈心”做到以谈解惑,以情明理。

崔孩子是我们班所谓的钉子户,他总是任性妄为,对于自己的错误总是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怎样与他人相处,相对来说比较自私。遇见有人打他小报告,他总是像幽魂一样跟着对方。我知道后,其实一开始的反应是排斥他,而且很容易对他发火。一开始还有点用,慢慢发现地我也发现这种处理方式根本不能所谓的压制他。他依然我行我素,而且还变本加利,以至于对谁的话都充耳不闻。各科老师也跟我反应他的课堂表现是如何不如人意的,反正我的耳畔总是被告状的声音包围着,我在心里还劝说自己,算了,放弃吧,这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我又能如何呢?聊也聊过了,批评也用过了,不凑效怎么办?听了孙老师的一番话后,我又昂起斗志。当天晚上就在班级说:“谁如果不敢跟我面对面地提要求,可以写信给我,只要你写,我肯定会回。而且这样写下来,我也不会有任何不好的情绪”。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一封来信者竟然是崔同学,其实我一直哭恼每次跟他谈,他总是听,就是不肯开口说,你不说我怎么接着谈呢,我又怎样知道你们的想法呢。这次的来信让我了解了他,原来他并不排斥我,也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是不好的,就是管不住自己,我顺着他思路进行引导,希望他找到自我上进的目标,在交流中,他也意识到上次考试考得非常差,让我为他的这点苏醒之光高兴。我们的通信几乎一天一封,虽然他还是有些离谱,但是有一点就是他对我的信任度加强了,能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只要我让他做的,他也不再磨磨蹭蹭了。我们的关系改善了许多。希望在以后的交流中,我能够用真情打动他。由此我总结了以下沟通技巧: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与学生谈话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的,如果点起学生姓名,批头盖脸就是指责、打击,那么学生肯定起初就对我们的这次谈话进行排斥,所以我们一定想想好如何进行谈话?

(一)发现认可

与学生交流,要将自己放低,站到学生的角度去看他们,用理解的眼光和话语瓦解心里对我们的防线,虽然他们的身上有不足,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作为师者要去发现他们美好的一面,多去认可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

(三)善举事例

个别谈话要有一定力度,方可达到教育目的。好生、差生都有一颗求真向善的稚纯之心,都渴望进步,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好成绩,这是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我们应在个别谈话中用正反两方面例子激活学生的这些内在动力。当学生感觉我们的谈话对自己有帮助时,适时加大教育力度,学生就容易接受,由认同到反思,进行自我教育。孩子的成长历程总有起伏,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对那些较优秀孩子出现的反复,我们要认真对待,与他们的对话要加大力度,一针见血。

请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只有在跌倒中才能找到再爬起的勇气,只有在困难面前才会找到越挫越勇的信念!

(二)引领帮助

控制个别谈话的坡度,一是指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严宽适度、严慈相济。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阶段目标、项目目标、单位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有些孩子总觉自己的缺点太多而自暴自弃,他们更不知从何处下手开始改变自己。此时,教师就应该引领他们有目标地、循序渐进地改正缺点,千万不能只是一味的指责,错过了他们自我改造的最佳时机。

(四)多思多学

我们要通过个别谈话积极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怎样才能改变自己,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要积极引导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取长补短,使他们在知、情、意与真、善、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真正达到谈话教育的深度。我很喜欢在与学生谈话时,为他寻找一个班中榜样。一个人奔跑并不能了解自己的速度,只有和同伴一起奔跑,才会有了“超越”的渴望。而且这个榜样最好与他志同道合,因为榜样太高大,他会有望而兴叹的自卑,若能让他跳一跳便可够着,那这样的“榜样作用”才更有实效性。把学生置身于集体中,发挥集体的力量定能出现教育的奇迹!

总之,我们找学生谈话,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明确谈什么、怎么谈、要达到什么目的,要把握好谈话的原则,同时还要讲究谈话的艺术,或开门见山或循循诱导或旁敲侧击,这样我们的话才能使学生入耳,我们的声音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的意图才能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在我们工作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成功的谈话,可以使学生深受教育,有所启发,有所收获,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而失败的谈话,可能会使学生一无所获,甚至产生不满情绪,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和我们谈话的目的相违背。“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做到以“谈”解惑,以“情”明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