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典婚姻育儿

母乳喂养,最大的阻碍不是家人或工作,是你自己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4人  e085fbc88ade

都说母乳喂养好,有多少人坚持下来了?

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了解到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生了孩子之后,大部分的人都只有三到四个月的产假,产假结束后一部分会选择做背奶族,一部分则会彻底的断奶用奶粉全部替代。甚至很多人一开始都会选择混合喂养,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的在上班后用奶粉完全取代母乳。当然也有一开始就纯奶粉喂养的。

而那些有条件长期母乳喂养的妈妈,最终能够坚持下来喂养两年的少之又少。我想大部分的妈妈都会听到身边的老人唠叨两件事:一是母乳没什么营养了早点断,二是孩子不爱吃饭就是因为你没有断奶。更有甚者有些老人对妈妈迟迟不断奶有敌对的态度,认为过于依恋妈妈的孩子不利于培养他的独立性。于是更多的妈妈开始研究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让孩子逐步的平稳的渡过断奶期,最终获得部分的解放和休息。

如果我在生第一个孩子之前没有看过《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大概率是不会坚持那么久的母乳喂养。我家老大今年已经六岁了,孩子吃我的奶吃到两岁自然离乳。期间我也经历了产假结束后继续上班,做了一段时间的背奶族。最后因为孩子不愿意通过奶嘴吃母乳也开始吃奶粉吃辅食,我选择不再背奶,只需要每天下班回家后随时满足孩子吃奶的愿望即可。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我主动选择了做自由职业者,目前孩子一岁半还在继续吃母乳,何时停止,就要看孩子的意愿,做到自然离乳。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是一本育儿手记,是育有一儿一女的儿童教育专家小巫的母乳养育心得。宣传将母乳喂养进行到到底,并从催奶到夜间哺乳等难题再到自然离乳,为新手妈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作者小巫,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美国父母效能训练课程(P.E.T.)英文讲师,两个孩子的妈妈。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各地举办多场讲座,深受年轻父母拥戴,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

作为一本育儿手记,干货自然没有《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之类的书籍多,但是胜在能够跟新手妈妈共情。书中有三点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坚持母乳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要控制孩子的拉撒和睡以及让孩子做主的本质就是看见孩子的真正需求。

坚持母乳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只要你想,都会有奶水

《让孩子做主》里提到北京和睦家医院美国助产士乔伊的一句名言就是,“每一个女人都是一头母牛,都有奶。”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跳出来反驳,我身边就有没有奶的妈妈。真的是这样的吗?根据调查,母乳不够是妈妈放弃母乳喂养的最主要原因。但其实只有5%的妈妈们是真的奶水不足!

作者小巫认为,是否能够尽快下奶,就看你是否掌握下奶的几点要素:

早早开始并和宝宝同室相处:出生后的二十到三十分钟之间,新生儿的吮吸反射最为强烈。生老大的时候,护士包扎好就将孩子递给了我,当时半夜但是有了最初的这段亲密时光,第二天中午我的奶水就下来了,记得孩子当时像个小吸盘一样喝我的奶。到生老二的时候就从容多了,处理好伤口但是还没有出观察室的时候,老二就喝上了我的奶并且睡了,倒是没有像老大那样是个小吸盘。

频繁的吮吸和刻苦练习:最好的下奶方法就是让孩子多吸,我们的身体很聪明,会很快的适应孩子的需求来分泌更多的乳汁。如果你的孩子恰好属于那种天生不会喝奶的,就更加需要你和孩子相互配合频繁吮吸,孩子很聪明很快就会学会。

拒绝奶瓶并保持身心舒畅耐心等待和坚持:小巫建议,没下奶的时候最好不用奶瓶而是用小勺或者针管。因为孩子一旦习惯了轻易就能喝到奶,就不再愿意花力气来喝妈妈的奶,最终越吸越少,奶也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妈妈是否有奶水,跟尽快第一时间让孩子刺激和产妇的心态有关。刺激早,心态好就能够用母乳这种宝贵的东西来尽早安抚初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婴儿,消除他们的所有不安全感。

母乳和奶粉PK

母乳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好在哪些方面可能并不是特别清楚,作者小巫给我们细数了母乳的几大好处:

从营养上看,母乳含有400多种营养素,同时有丰富的活性免疫因子即“抗体”,有天然的胆固醇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好。科学家证实母乳中荷尔蒙和生长素以及母乳中独特的脂肪,可以让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加的聪明。

从孩子身上看,吃母乳孩子永不担心过敏,孩子母乳吃得少但是一样健康,生长速度也没拉下。母乳喂养的孩子极少得贫血,同时母乳中的天然乳糖避免了给孩子种下糖尿病和肥胖的基因。所有的牙医都认为吃母乳可以让你的孩子有更漂亮的脸蛋和健康的牙齿。可见吃母乳不仅省了奶粉钱,还同时省了孩子长大后需要整形和美容牙齿的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以上所有的好处,是任何奶粉制造商都无法仿制的。

既然母乳喂养的好处那么多,那为什么奶粉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宝宝高大?很简单,因为质量跟不上母乳所以含量上来凑。奶粉中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于母乳,比如蛋白质的含量会高于20%,这么高营养的喂养,不高大都很难。但是奶粉促进生长过速未必都是好的。

我的两个孩子在六个月后吃辅食的同时也开始了混合喂养,但是孩子对奶粉的兴趣远没有对母乳的兴趣大,有点类似吃零食。孩子上学后身高体重确实没有奶粉喂养的宝宝突出,但也是平均线以上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孩子确实脸蛋比较漂亮同时没有蛀牙,而同班的孩子至少有三分之二有蛀牙。除了归功于我每天给孩子刷牙外,坚持母乳喂养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断奶的偏见

《让孩子做主》中提到:最好的断奶时机是顺其自然。早断奶的唯一好处就是将母亲从喂奶的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作者小巫建议只要孩子还表现出需要母乳的样子,大人就要无条件满足。充分做到听孩子的让孩子做主。

不断奶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这大概是家里老人认可度最高的一个答案了,事实上这是毫无科学依据和逻辑上不成立。有句俗话说的,妈妈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孩子早已经从母乳中尝遍了人间百味,添加辅食后对口味上变得很容易接受。相反奶粉单一的口味,哪怕隔段时间换一个牌子的奶粉,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肯定不如母乳宝宝。

但是确实存在孩子纯母乳喂养还是不好好吃饭的情况,那是大人的喂养方式出了问题。比如又催又逼孩子吃东西,追孩子喂。我家的老大就是存在追着孩子喂的情况,对食物的热情一直不高。后来醒悟过来,但是孩子挑食的习惯一下子很难被掰正过来。到养育老二的时候,一岁多孩子对自我进食很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到了饭点就把饭菜放面前,孩子自己吃饭,饱了就停止,不再追着或者催着逼孩子吃饭。

所以说,孩子天生知道饥饱,没有一个孩子会被自己饿死。大人担心的不过是自家孩子如果吃饭少了,长的个子不高块头不大跟同龄人相比引发出来的焦虑难以平息。这样的心态孩子虽然小但是也能察觉大人的焦虑,吃饭变成了苦差事和负担,又怎会好好吃饭?

如果孩子粘着妈妈不肯放奶头,那还是大人的问题,妈妈没有充分的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陪伴质量不高。此时把一切都怪到母乳的头上,粗暴的断奶,对孩子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当然如果孩子一直对母乳都有需求,妈妈的辛苦是肯定的,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将来的顺利养育,一两年的母乳时光也就不那么难熬了。

X月之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这样想的人就是太小看我们的身体为养育孩子所做的变化了。事实是母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富含营养和免疫因子。并且孩子吃辅食后,母乳还会浓缩养分和抗体,满足孩子需求。其实更重要的是,长期母乳可以彻底满足幼儿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国际母乳会,国际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都鼓励母乳喂养孩子满两岁。

睡眠和上厕所的困扰

很多做了妈妈的人才知道,在孩子三岁以前,你不要幻想着能够睡一个完整的觉。有没有让孩子一口气睡到天亮的好方法呢?《让孩子做主》告诉你,没有。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更不要说小孩子了。所以对待孩子睡眠的最好态度就是:不必一觉睡到天亮。这里面有一些关于婴儿睡眠的科学事实。首先,医学上对婴儿睡整夜觉的定义是连续睡眠5个小时,而不是通常的8个小时。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在晚上一口气睡上5个小时,那你应该感谢你有个天使宝宝。

其次所有的小婴儿都是轻度睡眠。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便于发生意外第一时间跟父母求助。一般婴儿需要过20分钟左右才能进入深度睡眠,否则一放下就会哭。并且轻度睡眠有助于婴儿的大脑发育。因为轻度睡眠婴儿仍然可以进行思维活动,做梦的时候还可以为婴儿的大脑发育提供影像,这种内在的刺激增强了大脑的发育。

此外,一个孩子如何睡觉,与这个孩子本身的脾气性格有很大的关联。有些几个月就能睡整觉,有些要到两三岁。睡不好不是父母失职,更不能强硬逼迫孩子睡觉。记得曾经有个报道,一对移民的华人夫妇采用了西方盛行一百多年的婴儿睡眠训练法,将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放在隔壁房间用摄像头来监控孩子的情况,最后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有严重的自闭症,最终变成了一个傻子。事实上连西方人自己都承认这是一种惨无人性的做法。在《亲密育儿百科》里提到至今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里都有睡眠中心来治疗这一做法的遗留问题。

相反的西方育儿专家极力推崇中国母亲的做法,让孩子跟着妈妈睡。因为婴儿有着无比强烈的对于身体接触的需求。有些妈妈并没有让孩子单独睡,但是他们将孩子推给了老人。这些妈妈大概不知道自己错失了几个好处:增进母子感情联络与交流;增进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为将来顺利而成功的教养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跟妈妈肌肤接触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

何时让孩子单独睡觉?有这样一句俗语,三岁分床五岁分房。太早让孩子单独睡一间房,肯定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独立性不需要那么早培养而且也培养不出来。因为婴儿从出生到3岁,需要的并不是什么独立性,而是最大程度的满足对父母的依恋。在孩子一岁半以前,怎么爱抚亲吻拥抱孩子都不会惯坏孩子。反而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安全感也好,会自动脱离父母走向独立。睡眠不是我们能够强加于宝宝身上的一种状态。孩子需要安全感,所有孩子都喜欢父母抱着入睡,也喜欢舒适的环境。父母只需要顺应他们的需求就可以了。孩子的独立性其实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家老大在三岁多的时候分了床,到五岁的时候老二出生了。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是愿意接受单独睡一间房的,但是随着老二的出生,老大反而变得爱跟着我们一起入睡,在多次将孩子睡着抱回自己的小床但是半夜醒来孩子还是会跑来跟我们一起睡。我们知道孩子还想多跟父母呆一会,于是我们不再强迫孩子一下子接受自己睡。在经历了几次挤在一起睡觉不舒服的情况后,孩子不再睡醒了再次跑回来一起睡。半年后,老大终于习惯了一个人单独睡。

如厕训练我们的父辈非常的热衷,而西方流行的观点是,过早逼迫孩子规律排泄,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负担,造成逆反情绪,甚至遗留长期身心问题。如厕训练表面上方便了父母,实际上却害惨了孩子。作者小巫认为,孩子不是机器,如厕训练根本不可能把孩子变成定点定时的就拉的人,大人除了整日担心孩子不定点排泄和清洗衣物外,没有任何好处,白白将亲子时光浪费掉了。难以控制情绪的父母还会打孩子,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穿开裆裤更是将家外的地方变成了公共排泄场所,非常不雅观。

解决孩子排泄的方法很简单,一直穿着纸尿裤就可以了。等到孩子大小便的控制能力更好了,再脱掉也不迟,毕竟天底下没有不会上厕所的孩子。我家的老大在两岁半的时候坚决不肯再穿纸尿裤,于是开始频繁的夜尿生活,光处理夜尿就非常考验父母的耐心。但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进行如厕训练,终于在孩子五岁多的时候基本不再夜尿,大人得到了解脱。

让孩子做主

父母应当清醒的知道,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喜欢掌控自己的生活,不愿受到控制。很多家长以孩子还小不懂为由,一切都给孩子做决定,就是孩子不愿意甚至抗议,也固执的认为“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做主》一书中认为,让孩子做主。指的是在任何有关孩子的决定中,要分辨清楚到底是谁的需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和需要,不要自以为是,擅作主张。

作者小巫更是直言:好的母亲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接收到孩子发出的信号。她会根据孩子的信号和感受来调整自己的反应。好母亲不会拒绝,干涉或者忽视孩子。不合格的母亲一切都从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心情出发,与孩子所有的交流都围绕自己的利益。歪曲曲解孩子的意愿或者干脆没反应是他们常做的事情。

吃喝拉撒睡,最能体现父母是否按需养育孩子,孩子任何一个方面出问题,家长就该自我反省是否太专制。

让孩子做主是什么都要听孩子的吗?那肯定不是,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孩子也能够听从我们的教导,最终走向独立。

儿童心理学家都说,父母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跟孩子建立情感联络,做到充分了解孩子,这样在他成长过程中有效的培育他。有效培育最终引导孩子走向独立的关键是亲自抚养。亲自抚养才会使得父母的和孩子有机会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否则孩子不信任父母是不会听父母的话的。

心理学大师约翰包尔发现,人类婴儿的依恋敏感期在0-5岁,一般是依恋母亲,一旦依恋终身不变。包尔强调,没有经历过温暖和恒常的依恋关系的幼儿,长大后很难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关系。

作者小巫认为:婴儿期的母爱对心理健康来说,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身体的健康一样重要。孩子学龄前是培养亲子感情,建立完全家庭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只有获得完全的家庭安全感之后,即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妈妈永远在他身边,第一个给他鼓励,安慰和支持,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妈妈给孩子的安全感使他获得自信心,而自信心最终引导孩子获得独立。

可见,如果你选择自己的伴侣,完全可以通过他儿童时代母亲跟对方的关系来判断对方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是否具备了真正独立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轻视喂养换洗等等琐碎杂事,因为他们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途径。我觉得很多人会忽略这些琐碎的事情,基本上都会扔给老人或者保姆。因为当妈妈实在是太辛劳了,能够分担出去一点减轻一下自己的压力是人之常情的选择。

但是当母亲投入这些琐碎的事情时,并不是白白付出的。做母亲的心灵同时也得到了满足和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出相互依恋接纳赞赏,互相归属的感情。英国心理学家琼弗里曼指出,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首要社交生活,就是来自每天的照料洗护和喂养,目的是开发父母跟宝宝的关系。父母用心照料孩子,孩子用信任和亲近回报。

母乳喂养只是抚育孩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孩子在我们肚子里跟我们朝夕相处天然对我们形成依恋,而母乳是巩固这种依恋关系不可取代的手段,更是所有亲密教养关系的基础。坚持母乳喂养越久,对孩子的滋养越好,孩子自然会给予我们更好的反哺关系。一两年的母乳喂养,换来终身健康的亲子关系。怎么看,都是非常值得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