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树山游记
文/ 漂泊如云
不知是我的孤陋寡闻,抑或本来就名不见经传,自诩为半个苏州人、对苏州不算太陌生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树山这个小山村竟一无所知,甚至几年前单位组织摄影爱好者去苏州采风,第一站便是树山,我却浑然不知。
知道树山这地方,缘起梨花。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一些玩单车的朋友会相约骑行树山看梨花。我虽极有兴趣,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三年前和单车慢骑队小伙伴的树山行。
此后,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耳边总会响起那首委婉动听的旋律:“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妈妈坐在梨树下,纺车嗡嗡响,我爬上梨树枝,闻那梨花香。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漫天飞扬,落在妈妈头上,飘在纺车上……”,心中不由隐隐涌起去树山的冲动。
树山位于苏州城西北的大阳山北麓,原属吴县地界,现归苏州高新区管辖,距离无锡不远。树山村不大,但也不小,整个村坐落在大阳山与鸡笼山的环抱之中,村内水秀山清,丛树和屋舍密集重叠,山林郁郁葱葱,满眼绿色。全村有“三山四坞五条浜”构成,即南阳山、鸡笼山、树山,大石坞、戈家坞、唐家坞、白墡坞,孙家浜、枣浜、沿河浜、沿头巷浜、戈巷浜。这些地名,一听就有典型江南乡村的味道,熟悉又亲切。算起来前前后后来过树山有五次,除了那次单位组织采风活动是乘大巴而来,其余几次都是骑的单车。如果不绕路,无锡到树山一个来回也就六七十千米,这对于玩单车的,算不得远。
树山吸引我们的,自然是春天里盛放的纷纭如雪梨花,这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我们来到树山,已过了梨花的盛花期,虽未见铺玉堆雪、白雪皑皑的景象,但散落在枝头的梨花,白清如雪,冰姿玉骨,令人遐想。
其实,树山种植梨树的历史不长,而梨花作为树山旅游宣传名片,也是近几年的事。树山真正有内涵的,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丰饶的人文积淀。其中人文历史汇集最密集的,要数大石山,素享“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辐千里”之誉,文人骚客不惜笔墨,在崖石上留下众多摩崖石刻,蔚为一景。
与很多人一样,我们来树山是为了赏梨花。不过,据说夏天的树山更小清新,远离都市的喧嚣燥热,这里绿树成荫,空气中富含负离子,是天然的氧吧,来这里小住,洗洗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到了秋天,当梨子挂满枝头,想来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树山村,在大石山侧有人工修筑的一条绵延三千米长的木栈道,把树山的主要景观串联起来,从云泉寺旁爬一小段山路可以直接上木栈道,也可以再上到大石山,或到茶园,或竹园。四周景色怡人,尤其特别清净,适合散步慢走发呆。
所谓木栈道,是用横木修筑在山腰的观光小道,既不开山辟土破坏山体,又掩映与山林之中,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毫无违和感。
我们骑车经过通安进树山村,走树山路,转到喜乐路,这是一条成片梨树夹道的景观路。在路的尽头右拐,便是木栈道的入口,一个大斜坡,通往坡顶开阔的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树山村全景,最为壮观的,莫过于眼前“横空碧玉枝、飞花点点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
木栈道是树山的观景小道,游人如织,我们只能推车而行。走过一段围绕云泉寺的木栈道,路边可见一长方形的石碑,“大石山”三个字赫然在目,署名“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3月25日,吴县人民政府立”,石碑是普通的花岗石,用水泥砌在山坡上,很不起眼,傍边是一条上山的小路。单车显然是上不去了,有车友自告奋勇留下来看车,我们其余队员得以上山。大石山不高,海拔只有80米,与锡山相仿。还没出汗,就到了山顶。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俗人看不到神仙,但可以看到神仙留下的痕迹。大石山,围绕着“仙砰”二字,奇石、美石众多。“仙砰”为明代袁枢题、礼部尚书王铎所书。“仙砰”左下侧有“集仙岩”,上方是民国元老李根源所书勒刻的“仙桥”和“大快文章”,另有明代浒墅关关官钱天锡题刻的“夕照岩”于岩上。巴掌大的大石山,随处可见摩崖石刻,足见历代文人骚客对其的青睐,我等才疏学浅者,只是看个热闹而已。
爬到高处,有一石亭,名款云亭,两侧柱子上有亭联:云雾长萦山居浮动处,阴晴时易湖望有无间。这儿是树山村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八面临风,视野十分开阔,梨树、村庄、古刹、奇石、峻峰尽收眼底。这个亭子的名字听上去就很美,云到了它上面都不愿飘走,何况我们人呢。明代学者黄姬水有《大石八景•款云亭》诗:"古亭构崖巅,爽岂有佳趣。白云常自留,解伴幽人住。好吧,就让天上的云和亭中的我们一起欣赏这儿的美景吧。
离开树山,单车在梨园间穿行,我脑海里闪过苏轼的那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时常,我会想,树山到底美在哪儿,值得你一去再去。也许在千树万树的梨花中,也许在小桥流水间,也许在竹林清风处,也许在让人欲罢不能的对人文历史的探寻里。这些都是吧,但我觉得,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她给予你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安然。
花雨满天、洁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让人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透彻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