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
"有时间,多跟你奶奶通通电话啊,如玉"
前几天,跟姑姑视频,姑姑叮嘱我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了。
大概是大一的时候,姑姑告诉我,奶奶的老年机号码。那个时候,正值青春期,应该是最不重视亲情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打个电话给奶奶啥的,即使,打了电话,也是被姑姑和老爸催促,勉强的打个电话,但没有说几句话就挂了...
在爸爸心里,奶奶是个很重要的人。"没有奶奶,就没有他,没有他更没有我们。"
茶余饭后,爸爸也经常跟我们讲奶奶年轻时候的故事。奶奶做菇凉的时候,来我们钦工学习做衣裳,那个年代,家里有一台缝衣机,已经是不错的人家了,奶奶是村委书记的女儿。相对爷爷来说,奶奶家庭条件非分优渥(那个年代)。
奶奶而爷爷,爷爷的爸爸,我们那儿叫太爷。太爷是钦工镇镇长的二儿子,当时不知道那个时期什么政策,地主家的孩子,只能有一个孩子读书,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太爷就是个文盲。后来新中国成立,国家解放,太爷爸爸从镇上位置上下台,成了普通的农民,太爷的哥哥,经过了好的教育,来到了北京,到时候通讯不发达,很少联系。爸爸告诉我们,太爷的哥哥家的儿子,是海军上将,也就是跟我的爷爷是堂兄弟关系。可是当时,我的爷爷穷的媳妇本都没有,当然,爷爷也没有想过:找媳妇。因为,家里真的太穷了。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可是,奶奶的到来,改变了爷爷的一生。
奶奶当时十多岁,正是豆蔻年华,镇上有些混混觊觎奶奶的美貌,想对奶奶下手,但被爷爷撞见了,爷爷秉性正直,看到女孩子被欺负,他就帮助了奶奶。后来混混报复,诬陷爷爷,弄坏东西。爷爷当时天不怕地不怕,就把那个混混打到说出了实话...后来经过了很多事情,爷爷和奶奶走到了一起。
当时奶奶家里有人来阻止,道路交通不便,待奶奶那边家里人过来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过起了小日子。然后,便不了了之了...
六十多年前,农村的婚姻,应该很少像爷爷奶奶这样的:裸婚。
奶奶跟着爷爷吃了不少苦,生了四个儿子,捡了一个闺女,就是我的姑姑。那个年代,农村重男轻女。越穷的地方,就会有重男轻女这种思想。奶奶为了供应家里开销,养活几个孩子,没日没夜的做衣裳,纳鞋底,然后卖钱。当时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靠着大队的共同劳动记工,通常一家人都吃不饱,无奈之下,爷爷奶奶没有加入公社,自己拼了命,纳鞋底,做衣裳,爷爷就帮别人家推土(类似的苦力活),由于没有参加村里大队的劳动,所以没有粮食,当时家里的都有开销都是奶奶纳鞋底做衣裳换来的。
奶奶"那时候,太苦了,没日没夜的做衣裳,纳鞋底,眼睛都快要熬瞎了,一边纳鞋底,一遍照顾你还在摇篮里的姑姑...真的太苦了..."奶奶回忆着,说道。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那时候的人啊,真的要苦死了。"
而现在,奶奶老了,走路蹒跚了。我的爸爸也已经年过50了,真的该好好的休息,享享清福了。然而,爷爷却在八年前因病去世。奶奶现在成了空巢老人。在农村,每天下午过午饭,就打打麻将。挺好。
人老了,身体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听爸爸说,奶奶心脏有些不太好,经常吃药。突然感觉,奶奶真的老了。真的。
奶奶有时候,为了省钱,会停药。可能是出于对儿女的考虑吧:让儿女少花点钱——这种做法有些傻,但奶奶没有读过书,我认为,她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希望奶奶在世多活一些年,因为,奶奶在,爸爸还有妈妈;爸爸有些时候还可以像个孩子一样,皮一下。奶奶如果不在了,爸爸就没有就妈妈,心里面都少了一份依靠。有妈的孩子还是很幸福的。
珍惜现在存在身边的亲人吧,如果哪一天,他们突然消失了,或许,才会意识到:曾经有那么几个人,天天唠叨,关心你。即使他们关心你的方式,很让你生气。或许,引起我们生气不是目的,而是想要我们关注他(她),"老人"也需要有存在感。
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