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敬亭山-“太白独坐楼”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安徽省宣城市的敬亭山风景区拥有绵延的山峦、潋滟的水光、烂漫的山花和悠闲的白云。南北朝的南齐时期(公元479—502年),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其《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写;在他的笔下,往敬亭路中但见“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因为谢眺的诗作大多数是在宣城任上所作,所以后人称他为“谢宣城”。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曾七次游历敬亭山,并留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敬亭山遂因谢眺、李白的诗名成为吟无虚日、名齐五岳的“江南诗山”。
本文专门介绍位于敬亭山峰顶附近的“太白独坐楼”。
下图、从“绿雪茶楼”左转,就看到了“翠云庵”。 翠云庵始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54年前后),原名卜静寺。元末毁于兵燹;明宣德年间(公元1430年左右)扵故址重建,更名“翠云庵”。一九五八年被毁,一九八七年扵故址重建。此庵名传遐迩,香火旺盛,有名人题咏近百首。相传: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因避“安史之乱”,步李白行踪,在此出家数年,号称“持盈法师”,圆寂后,葬于敬亭山南麓。
下图、翠云庵
在绿雪茶楼处上行,山路分为两条,左路即“翠云庵”,而右侧的路实际上是较为陡峭的石阶,只能步行。在绿荫掩映中拾阶而上,一座二层的“太白独坐楼”赫然就在眼前。
下图、 这是“太白独坐楼”的对联,此为上联:唯谪仙有此仙居三杰中公称健者
下图、此为下联:是名山不以山著千载后我是游人(对联作者及书写者均不详)
下图、这是“太白独坐楼”的正面, 太白独坐楼 中石题
近看,门上有一把“铁将军”镇守,看来李太白先生真是要“独坐”此楼,不允许别人登楼了。但我仍不死心,我千里来寻李白遗踪,难道就这样与李白失之交臂,抱憾离开吗?隔着玻璃窗向内窥视。却忽然发现楼的左侧山墙上一扇小门未关闭。
喜出望外,转过山墙,踅进楼内。一层楼中间有一尊李白坐像。太白坐于山石之上,左手据石,右手持诗卷靠膝,头微上昂眺望远方,似有所思,颇有神采。只可惜“尘满面、鬓如霜”。可见很长时间没有人来打扫擦拭了。
下图、一层楼中的李白坐像
换个角度,再拍一张。我觉得这张的效果要好些。
太白独坐楼的二层中央临窗处,有一高凳,大概就是后人想象的李白独坐时所坐的凳子。但这种形制的凳子在唐代似乎还未出现。凳子的高度约有1.2米,没有梯子,我辈都很难坐上,以李白50余岁的年纪,我想他的感觉应该是坐凳更难于“上青天”了。
为了方便游人独坐,此凳旁又加了三步木梯,但也显得“危乎高哉”!不过我还是小心地踏着梯子坐了上去。
下图、这就是在“太白独坐楼”看到的宣城市景象。因为雾气较大,图像很不清晰。李白登宣城谢眺北楼时,曾赋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而今天的江城,其景色绝非太白登临时所见。远眺城区高楼林立,谢眺北楼不再孤高,而是淹没在楼群之中,无迹可寻了。
在另一个窗户拍摄,只有双手高举,才能拍摄到窗外的宣城市。可能是因为相机像素太低了吧,照出来就这样子。
下图、这个景观石上雕刻的诗,就是李白为宣城敬亭山留下的五言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下图、从“太白独坐楼”出来,北行下阶约百米。即“重阳亭”。檐间的巨大蛛网分外引人注目。
重阳亭 申锦凤 书 作者申锦凤:女,1949年生,安徽宣城人。现任宣城市文化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副局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宣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巾帼书画会会员,安徽省妇女书法家协会理事,宣城市妇女书法家协会主席。
下图、 重阳亭全景
请看下集:陈毅与敬亭山
原题 (原创)敬亭山-“太白独坐楼” 2012-11-27 16:55 发表
2014.4.23 阅读 349
2018.12.31 阅读(1330)| 评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