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
她的名字,对于很多在文学圈的朋友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还是不太听说过的。
她的名字叫——赵美萍。她是一个人如其名的美丽的女子,但从她那乐观、明朗、又温柔的神情和举止间,丝毫看不出她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与悲痛。
苦难,仿佛离眼前这个明媚阳光的女子,太远,太远了。
然而,在生活中,我常常见到那些因为饱经苦难折磨的灵魂,他们的脸上亦是同样透露出生活的种种辛酸与不易,于是,在为人处事中,就此多了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尖酸与刻薄”,温柔,也在他们的内心,成为了软弱的代名词。
或许是生活给了我们太多让人无法喘息的事务,但,我们总会从一些书籍或者别人的口中,读到或者听到一些美丽又传奇的故事。
而,她的半生,就是这样一部传奇故事。
1.苦难的童年
赵美萍,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小妹。但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美萍,却因为父亲的意外身故,从此让童年的天空被密不透风的乌云笼罩得黯然失色。
周围村里的人,因为美萍生生父亲的意外离世,对她的态度也从之前的疏远、嘲笑和辱骂,转而变成了同情和可怜。
她的童年,就这样,破碎得犹如被暴雨打过的蛛网——只剩下残败不堪的落寞和寡伤。
但,噩梦,却远远没有结束。
这个年幼的女孩,在刚刚失去父亲过后,母亲乃至一家人却遭遇了另一个,对她们来说,如同恶魔一般的人来。
而这个人,便是母亲的前夫——曾因为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而蹲过大牢的人。他无恶不作,经常干些丧尽天良的事情来,没有丝毫的人性可言。
这个刚从大牢里出来的恶魔,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美萍母亲死了丈夫,于是,便色胆包天的又去侮辱美萍母亲,甚至在美萍母亲拿不出钱来的时候,当着美萍和妹妹的面,对母亲拳打脚踢!
不但如此,这个畜牲甚至还把美萍家里唯一值钱的柜子也给偷到镇上去卖了,好换些赌博的钱来。
简直枉为做人,牲口不如!
要知道,这可是身为木匠的美萍生父,生前精心为这个家设计和亲手定制的柜子,其珍贵程度,在美萍和母亲的心里,自不言而喻。
可是,那个恶魔男人三天两头的来骚扰美萍一家,对这一家手无寸铁的孤儿寡母,越发的飞扬跋扈起来。
当时的美萍,才只有八九岁,为什么却要承受一个成年人都无法承受的命运的捉弄?
而,美萍母亲的一次次反抗,换来的,却是那个魔鬼更加丧心病狂的欺辱和打骂!
这些非人的折磨,终于让不堪受辱的美萍母亲,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选择了喝农药自杀。
可是,在临死的重要关头,她转念一想到两个年幼的女儿,想到那个恶魔残忍的手段,她又不禁心头一颤!毕竟还是不忍心丢下这两个苦命的孩子。
血浓于水的亲情,让美萍母亲,选择了继续隐忍,这个连一天学都没有上,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已经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但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忍辱负重,继续为这个残败不堪的家寻找一条唯一的生路来。
她清楚的明白: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自己和两个可怜苦命的孩子,迟早都要命丧黄泉于那个“刽子手”底下!这是让她死也不能瞑目的悲惨结局!
是的,美萍母亲,此时此刻已经别无他法,一家人唯一的生路,就是远离那个牲口不如的魔鬼。
后来,经人介绍,美萍母亲终于可以远嫁到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地方,这对于母亲与妹妹来说,是一件大幸事,但因为继父家里并不比美萍家好,只能说有一间靠继父砸石头而推起来的石房子,可以勉强称之为一个“家”。
所以最开始,母亲便瞒着美萍,并没有告诉她,为什么当初不带自己和妹妹一起去,而狠心抛下她,将她寄托在表姐家里。
直到有一次,好强又敏感的美萍,因为太想有一个“完整的家”,不想继续过这寄人篱下的日子,而强忍着泪水,给继父跪下来,祈求把她也一起带走。
终于,继父拗不过她,在其足足跪了两个钟头过后,才勉强答应把美萍一起带上,远离这个如梦魇似的,令她肝肠寸断的“故乡”……
至此,母女三人,才终于团圆。
但是老天,并没有因为美萍苦难的童年或不幸的身世,而对她有所垂怜。
等美萍还在做着一家人的“团圆梦”,千辛万苦的跟随着母亲、妹妹和继父回到这个令她神往的地方之时,眼前的荒凉和破败,让她仿佛从云端,掉到了地上,还连着摔了个跟头来——继父家,原来,也这么穷!
并且,家里因为又添了一人来,而美萍尚且还在上小学的年纪,需要读书用钱,再加上美萍的母亲体弱多病,常年需要服药,亦是不能干重活,而妹妹也还年幼,尚不知事。这一家四口,仅仅靠着继父,上山采石来艰难维持着生计……
那样贫苦的日子,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啊!
所以,懂事早熟的美萍,为了减少家里的开销,以及补贴一点家用,这个年仅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儿,却开始背起了沉重的背篓,同继父一起上山,开始了“采石女”的生涯。
这个勤奋刻苦的女孩子,美萍,白天在学校里,要认真刻苦的学习,放学后,还要背着箩筐上山采石、碎石,晚上再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读书,或写日记,来抒发一天的沉重生活的苦闷和伤痛……
天道酬勤,这个灵秀懂事的女孩儿,终于感动了老天爷。因为美萍从小热爱读书、刻苦学习,所以,即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下,她亦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小学毕业时,美萍便顺利的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里的重点中学!
原本,一家人都应该为着美萍考上一所好学校而欢呼雀跃,但没想到,从继父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美萍却怎么也没有看到一丝丝的令人欣慰和鼓舞的笑容来,反而,看到的是继父那眉眼不经意间的愁云笼淡……
这一切,早被这个早熟、敏感又聪慧的美萍看在眼里,却凉在心里……
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随后,母亲与继父还因为要供两个非亲生的姐妹读书,还有自己每个月不少的医药费而大吵了一架,看着父母,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三天两头的吵架,幼小的、悲苦的心灵,更加添上了孤独和悲伤,像浓得化不开的一团黑压压的乌云,预示着一场命运的暴风雨,即将要把美萍心中最后的一丝光亮,都无情的浇灭了一样……
一次,美萍靠着自己被大石磨出老茧的勤奋的双手挣的钱,给自己买了一套心心念念的文学书籍,书籍名字不太记得了,但是她却如获至宝。可是,美萍一回到家里,不料被继父发现了,美萍却被一顿大骂!
这可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啊!每天过着如炼狱一般的日子,还要面对家中一贫如洗、一地鸡毛的生活,这让美萍生平第一次,有了想要结束生命的想法。
但和母亲一样,她随即想到自己如果撇下母亲和小妹不管,一挥衣袖就这样一走了之了,那还成其为一个家吗?她可是家里除了日渐衰老的继父后,唯一的经济支柱啊,她没有理由倒下去,就这样一了百了。
善良的孩子,美萍,选择了再次坚强的接受命运对她如魔鬼般的历练,好似要把这个女孩的灵魂融进地狱的烈火中,去淬成永生的凤凰。
生活给了美萍一地鸡毛:幼小的肩膀,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和重担,每天她都是那个学习最用功,晚上最后离开采石山,只为了多挣几块钱好补贴家用。这个原本应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小女孩,惊人般的每天挣出了一个成年男子采石、砸石的钱来。
这点点滴滴的辛酸和苦楚,这些让美萍终身都难以忘怀的日子,都被她悄悄地记录在了她无比珍惜和爱护的笔记本上。
2.悲惨的少年
美萍,从小就有一个文学梦,作家梦,尽管岁月从未饶过她,但正如木心所说“我亦何曾饶过岁月?”
这或许就是尼采所说的“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命运的深渊,就像一片深不见底的无量之海,里面波涛汹涌澎湃,人类似乎在命运面前,只有俯首称臣的份,我们何其渺小,又形如蝼蚁。就像齐帆齐老师所说的“在命运面前,休论公道”。
似乎,世间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幸运的家庭,所有的残暴和冷烈却给了最不幸的人。
在美萍刚刚步入豆蔻年华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差点又送了命。
一辆拉石头的拖拉机,轰然间从美萍的耳畔、从她的左腿狠狠的压过去……
也因为那一场车祸,彻底的断送了她的求学之路。左腿的严重粉碎性骨折,让她落下了终身的病根:每到阴雨天,左腿骨头都会隐隐作痛,再加上年轻时家里条件异常贫苦,美萍常常在夜间洗头之后,来不及吹干湿漉漉的头发,就枕着湿热的枕头睡觉,以至于成年后经常会犯偏头痛的毛病,且越发的厉害,让她每每发作时,痛不欲生,头痛欲裂。
回想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光是早年丧父这一个命运的打击,就已经足够让人活在一辈子的悲伤和痛苦之中,而美萍,不但在幼年丧父,且还与母亲、妹妹一起经历了“远离禽兽”的“生死逃亡”,接着又经历年幼失学,小学的年纪,就挑起了家里的经济重担,上山采石,后又再历经一场刻骨铭心的左腿粉碎性骨折……
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命运的惊涛骇浪,似乎想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来击垮这个单薄又无依无靠的女孩儿。可能换做常人,早已接受了不堪命运的安排,并任其摆布,成为万万千千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来。
我不禁思考:支撑美萍,在一次又一次命运的捉弄和摆布面前,努力活下去,并且越发强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3.魔都的淬炼
经常在网上听到这样一句话“那些不曾打倒你的,终将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正如海明威在其代表作《老人与海》中说到: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就算在命运这条“大鱼”面前,我们可能会毁于力量悬殊的较量中,但我们还是要迎着这条“大鱼”迈出英勇无畏的步伐,倾尽全力与命运搏斗。
虽败犹荣,亦是对我们最后的嘉奖,因为我们誓死也要捍卫做人的尊严!
美萍,正是因为心怀文学之梦,在历经艰辛万苦过后,终是念念不忘、时时浇灌那内心深处的文学之花。
这朵花,虽然开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灵魂深处,但终究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了起来……
美萍后来终于忍不住逃离了那个似乎想要禁锢她一辈子的“石头山”,奔向了对她来说,无比梦幻瑰丽又令人神往的魔都——上海。
因为投身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之中,美萍,又仅仅靠着一个小学毕业的文凭,根本连端盘子这样的,能养活自己的差事儿,都轮不到她头上来。
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美萍别无他法,只能从最底层的工作干起,但,即便这样,她还是能比在家乡那座石头山上挣得的钱要多出许多来。这一点,倒是让美萍对于在一家小面馆跑腿、打杂、端盘子、洗碗这样的工作也没有任何的怨言。
生活再累再苦,每当到月底给家里寄钱回去的时候,想到靠着自己微薄的收入,也能为家里减轻不少经济负担,甚至能改善一点家里的光景。还能供妹妹继续读书,不要因为贫穷,而使得早早辍学,那样,可能一辈子就走不出那石头大山了……
一想到这些,这个懂事又勤劳勇敢的女孩,便又甚感欣慰。
这样,白天工作,晚上继续用心爱的笔记本,记录着这些在上海的点点滴滴。是的,美萍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甚至因为一些因缘际会,她的一些文章还被零星的发表在上海本地的一些报刊杂志上。这给了美萍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在文学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也是在这个时候,美萍开启了自己的逆袭奋斗之路!
一次,一个上海本地比较大规模的一家中日合资服装厂正好需要招聘一线工人,这对于美萍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上海外来打工妹来说,有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让她终于能够结束风餐露宿、颠肺流离、极其不稳定的打零工生涯。
这家大型服装厂,提供住宿和伙食,让美萍终于能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住所。她也能够继续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的浇灌自己文学的花朵来。
由于凭借着聪慧、勤奋、善于学习、手脚麻利的优点,美萍在较短的时间内,连连获得老师傅和上级领导的信任,甚至让那些单位上极其排外的上海本地领导人们刮目相看。
不久后,美萍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业务水平,还被老厂长推荐给日本的技术总监,来协调和处理技术和订单的问题。这让美萍直接从基层的管理岗位,直接跃升致了厂里面的核心技术部门,相当于成为了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同时,还被厂里德高望重的技术权威专家——一位受人尊敬的日本技术部长差点认了“干女儿”。可见美萍平时的工作,有多么的令他信赖和欣赏。
一次,厂里开辞旧迎新的年会,美萍作为全厂的职工代表,做了一次“一鸣惊人”的展示!她把平时一点一滴累计的文字功底一展无余,并且赢得了全场一阵阵经久不衰的掌声,这是美萍平时用心刻苦学习的结果。
后来,关于这个上海外来打工妹的励志故事,争相被上海本地报刊杂志报道,让这个只有小学文凭的打工妹,感动了全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她的文字也越发频繁的见于合各大报刊杂志。
让“赵美萍”这个名字,一时间成为了上海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名人”。
4.圆梦之路
这个在命运面前从不屈服的女孩,终于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站稳了脚跟,随着能力和阅历的不断提升,美萍,已然可以像一名都市白领丽人那样坐着办公室、拿着不错的工资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了。
可是,在面对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美萍却依然保持了对于文学的热爱,埋藏在她心底的文学之梦,始终没有被现实浇灭,反而更加的茁壮成长起来……
终于,在服装厂工作了六七年后,在厂领导的百般挽留,以及那位德高望重的技术部长的劝说下,美萍,还是毅然的辞去了令当时大多数人都羡慕不已的岗位。
与此同时,美萍的个人事迹,还多次被当时国内知名的《知音》杂志打工版做了多篇报道。她也开始注意到和参与一些报刊杂志举行的作者线下交流或者同游活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美萍参加了一次与同行的文友、编辑们的“新马泰”之旅,因此了解到《知音》杂志正在招聘编辑一事,这让美萍这个敢于做梦的勇敢的女孩第一次有了想要竞聘编辑的想法,因为她知道,这条编辑之路,也许在一般的作家、老师、文字工作看来,并不值得稀罕,但是作为一个仅小学毕业的深爱文学的女孩来说,简直就像做梦一般。
虽然,招聘栏中明确说明——学历至少大学本科,且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而美萍却在几千人的大学老师、文化工作者、本、硕士文凭的精英人才中脱引而出!凭借着的,就是其大胆、勇敢以及无人能及的“特殊履历”而被《知音》杂志高层领导看中。
当时,美萍在参加面试时,说了一番“惊天动地”的话,打动了专业的评委和面试官们。
面对无数双犀利、严谨、专业的面试官及杂志领导们,她毫不怯场的动情的说到:
“世界上有很多大学生出身的编辑、记者、作家,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只读到小学毕业、砸过石头、端过盘子、做过流水线缝纫工的编辑、记者以及作家呢?我就要做那一个!做绝无仅有的那一个!”
这番话一经说出,在各位面试官心中仿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让他们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并对眼前这个要强、勇敢的女孩刮目相看!
最后,美萍终于如愿以偿的以自己的胆量和魄力,以及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挤进了自己的文学朝圣之路——《知音》编辑社。
读完,美萍的故事,我的心,亦是久久不能平静。
这名从小学辍学,到采石女,到工厂流水工,到知名杂志编辑……
这其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裂变与奇迹?让这个来自江苏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女孩,居然破茧成蝶完成了命运的涅槃重生!
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遇和幸运。但是,美萍的逆袭,带给我们普通人最大的教意,也许就在于敢于做梦、敢于坚守初心,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而反观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很多人便过早的让梦想搁浅在了现实的浅滩上,过得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也从来不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许,很多人会说:人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于是,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见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各种各样的麻木不仁、冷漠的人。
笛卡尔说:“人,是一棵思想的芦苇”。
如果没有思考,那我们又和植物有什么区别?
那些真正活得明白、洒脱、快乐又真性情的人,那些真正高贵、丰富、善良的灵魂,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是善、是美、是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