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我终于知道写故事是怎么回事
在学习写作这条路上,我走得很开心。一是,因为没有任何学习目标或任务的负担,只是单纯的喜欢。二是,因为我在路上遇到了一群喜欢的人,一路同行,相互引领,彼此鼓励。
我用文字记录下这些走过的脚印,做为岁月送给自己的礼物。
图片来自网络01 初次体味“创造”的感觉
这次写作训练,我抽到的关键词是第2组——“火车站、凌晨、酒吧”。这是我第二次写虚拟故事,相比第一次的惴惴不安,这次我心里已经不那么慌了。
知道关键词后的前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故事的框架。“火车站”“凌晨”,这两个词都暗含着新的开始,于是,我初步的构想,是写一个人的人生转折。这种转折除了外因的推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觉醒。
“酒吧”这个词,一时之间,曾让我有点无措。我从没去过酒吧,因此,对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场景设置在酒吧这件事,我心里没底。为避免让人看出外行,我决定把“酒吧”这个关键词边缘化,让它只做为故事的背景场所。
为给文中的酒吧起个名字,我在网上重点搜索了北京的三里屯。当时想,最起码不能让读者一看名字,感觉像个饭店吧!周末在老妈家吃饭,看到电视上正在播《生活启示录》,发现里面有不少关于酒吧的镜头。回家后,又特意搜了相关的片段观摩、体味了一下。
做过的这点微不足道的资料准备,虽然没怎么用上,但竟然让我找到了一点当“作家”的感觉。记得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到过,他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
我期望着终有一天,我也能够娴熟地借助各种资料去模拟经历各色人生,而让读者觉察不出我的外行和游离。但目前,我还驾驭不了这个方法。
做为一个“白”得不能再“白”的写作新手,我决定还是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我翻了翻之前写过的博客,那里面有我积累的一些故事素材。找到了几年前写的一个故事,决定以它为蓝本“创作”一下。
回顾上述思考过程,尤其是故事框架的形成过程,我发现,我终于走出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阶段,向“创造”一个人物,“创造”一个世界,迈出了颤微微的一步。
上次的对文活动,虽然也算“创作”了一次虚拟故事。但那个故事框架不是我搭建的,我只是借了晴雪凝和陈千寻两位队友所搭的屋架,砌了一间屋子而已。
这次,虽然只是平地起了一间“茅草屋”,但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却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02 “痛”与“惑”
有了故事框架,只要有时间,我就开始信马由缰地写。故事情节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对哪段故事情节有思路,就先写下来,也不管情节是否前后矛盾,是不是前言不搭后语。
我们老家有句老话叫“有骨头不愁肉”,大部分时候是指:孩子小的时候长得瘦弱,但是只要有骨架,就不愁长不成大姑娘大小子。
写着写着,我就发现“肉”太多了,超了字数限制。于是,开始“减肥”。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收获最大的环节。
在删减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厘清了故事脉络。哪些段落是对故事情节有推动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某些情节的设置,可以为主题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都在心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忘了是哪个老师说过,学习写文章,先从解剖文章开始,然后再一一还原。因为是自己的文章,解剖起来,也更加轻车熟路。
另外,以第一人称写故事,于我而言,还存在一个心理突破问题。“突破”,也是有痛感的。
故事的结尾,是我最纠结的环节。开始着笔时,女主人公的命运如何,我自己心里也一直是个未知数。
写意人老师在《也谈故事立意》中写道:“写到最后,总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在等着。水到渠成可能就是这么回事。”
这一点,目前我还做不到,而且差得远。每每面临文章的结尾,我总是很吃力。其中的因由,我自己琢磨了一下,觉得应该与文章的“立意”不够明晰,甚至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生摇摆,有很大的关系。
在总结座谈会上,我以文章的“立意”为突破口,提出了笼罩在心头很久的疑惑。小婷半清、断鹂、写意人三位老师的发言或文章,帮我把“惑”解了十之七八。未解的部分,还得等着我自己慢慢消化和摸索。
脚印|我终于知道写故事是怎么回事03 明亮的镜子
11月20日午后,我的训练作业基本成型了,离截稿的时间还有好几天。按照之前的习惯,我至少会放到第二天再发布。我喜欢在清晨时分,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重读自己的文章,尤其是准备发布的篇章。这个环节,让我自查自纠出很多问题。
可是这次,我有些迫不及待了。尽管我知道这篇文章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简单顺了一遍的情况下,我还是发布了。因为,我急切地需要照照镜子。
当时的我,肚子里装着满满的惑,可是自己又无法厘清。我迫切地想借助别人的眼睛告诉我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然后我好“顺杆”去请教。
文章发布并投稿后,我转发到了几个群里,请朋友们阅评。
断鹂老师首先给我指出了开头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他是学医的出身,刀子、剪子都锋利得很,一下子就删掉了交代背景的倒叙部分,大约有200字。文章被剃了头,面貌却一下子清朗了许多,比之前也更吸引人。
开头问题,是我的老毛病,因为我太喜欢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断鹂老师在《故事文写作干货分享》提到,“我主张‘三秒钟快感法’,让读者三秒钟从你的文章开头找到爽点。爽点是网络小说的一种提法,即兴趣点。”
三秒钟抓住读者的眼球,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红叶拂水老师不但帮我捉了若干虫子,同时还提出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太口语化。这个问题,是我的一个误区。当时考虑到女主人公的受教育程度,语言特意写得白话了一些。根据这条意见,我对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做了全面的修改。
可能由于我用第一人称写文的心理突破程度不够,有些地方写得比较隐晦。还有些地方,语言太地方化,我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根据红叶拂水、无色生香、女蛙等老师的阅读体验,都一一做了修改。
文友倪小七提出:“第六节与平良结婚那里是不是转得太快,感觉稍稍有些突兀。前面对这结婚的铺垫做得不够。”
通读后,我发现故事情节的局部过渡,的确有些生硬,随后做了一些补充和理顺。修改后,连断鹂老师都说,比原来可读性好多了。
这一面面的镜子帮我照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成为我努力避免并提高的地方。
04 立意与题目
这篇文章最初的立意,是为了呼唤内心的觉醒,体现人在主观努力后,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一个被断定“命里独”的女人,在婚姻两次波折之后,不再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了以“逃离”为序幕的反抗。尽管选择的路,让“我”一度曾无家、无子、无钱傍身,一度活得狼狈不堪,但“我”毕竟意识到了自我改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断鹂老师对这篇文的评论,让这篇文章的立意一下子有了立体感,也让我大吃一惊。在“无意栽柳柳成荫”的欣喜之余,让我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
“燕子创作的这个故事非常凄美,读完会不自觉地触发思考。故事采用倒叙手法,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头,在深夜的火车站广场,一个人要跟着身边的第五个人走,读者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继而引发好奇心。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埋下了伏笔。
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我’三段失败的婚姻或感情。最后遇到可以相伴余生的人,而这个人却是个瘸子。‘我’不仅要性(第一任无能),要爱(第二任无爱),还要婚姻(第三任无婚姻),其实“我”追求的是圆满。作者却用残忍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门当户对,‘我’终究是一个没有学历、自卑又普通的乡下姑娘,最好的归宿就是这个样子。
好在善良一直在眷顾着“我”,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个让人读了会心疼的故事。文中还有世态炎凉,有巧合,有浪漫,有温情。是一篇佳作。”
“我”的四段感情经历,从“无性”、“无爱”到“无婚姻”,最后到与平良结合后的三者具备。这个过程,在写的时候,没有有意识地去设置。但我的确认真考虑过,一个女人,她想到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
女性的婚姻观,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我竟然误打误撞地涉足了一下。要不是断鹂老师提醒,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评比过程中,评委小婷半清老师又提出了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这也是我感觉有些痒,可是自己却找不到痒处的地方。
“开头是挺吸引人,我以为是一个姑娘的爱情故事呢,一直追逐爱情的女主,最后和老板在一起,并没有看出爱情的甜蜜来,文章中可以再刻画一些她感受爱情美好的心理活动,因为我看着就是又找了一个人过日子而已,爱情成分很少。”
关于这点,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中年人的再婚,可能已经没有了太多的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彼此最初的好感,可能仅仅会缘于一丝怜惜、一份谢意。有了好感,就会吸引彼此去了解。有了了解,会发现更多的契合点,如:价值观的契合,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契合。
契合度高了,相处中的矛盾自然会少。在生活的琐碎中,感情的累积速度高于消磨的速度。正向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形成由亲情、爱情粘合在一起的牢固婚姻、情感关系。
五儿的即将出生,“第五驿站”开张在火车站广场的对面,这都是“我”幸福生活的佐证吧!
但是我没有把上面的想法完全而到位地表达出来,最起码没有让读者接收到。这是一个表达能力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搁置一段时间,等有了足够的积淀,再择机重新修改。
关于这篇文章的题目,之前起了几个,自己都不满意。去厨房里,突然看到地上的南瓜,想起了老家的一句俗语“苦瓜蔓上结不了甜瓜”。于是有了这次的作业《我的苦瓜蔓上,终于结了甜瓜》。
这次的写作训练,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生长。进入中年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我用心聆听着自我,犹如静夜里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