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远——西部行之卓克基土司官寨
从马尔康到若尔盖的路上有几处景点,第一处是离马尔康只有几公里的卓克基土司官寨。看这名字我便没兴趣,以为只是个到此一游的景点,由得先生拍十分钟建筑便走,谁知我们竟呆了两个多小时,把其它景点放弃了。
由于事先没做任何功课,我对“土司”的了解几近于无,只知道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官职,而这座寨子却给了我极其直观的答案。
从停车场出来,对面是色彩鲜艳的村寨民居,背后高高的石坡上,躲在一座约20米高的碉楼之后的大宅便是土司官寨。官寨的外墙完全保留了石块原本的土色,全无修饰,跟民居比起来显得质朴许多。
我以走马观花的心情跨进大门,斜前方是一面白虎照壁,白虎之下那块场地上的物件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是只有在影视剧里才能见到的行刑柱!三根粗大的木柱子连着粗粗的铁链,铁链的另一端是手铐和脚镣。旁边还有一块行笞刑的石板,石板四角同样钉着手铐脚镣,可以想像一具具血肉之躯成大字型被缚于此处受刑的惨状。
刑场与牢房一阵冰寒肃杀的官威袭来,我真是走了眼。
刑场旁边的三间土房便是监牢。我认真看了介绍,土司果然不是一般的官吏,他掌的是辖区百姓的生杀大权,无需上报复核。
主楼整体是类似于四合院的封闭设计,中央有巨大的天井,一共五层,每层都有许多房间。与外部的低调截然不同,楼内的装饰极为华丽。如果说民宅的色调繁多似路边的野花,这里便是精心培育的名花。
一楼是本地物产以及手工业的一些介绍,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目测面积不下五十平方的下人厨房。并排四个大灶大锅,墙上挂着一溜大勺子,可以想像开工时的火热。下人的范围除了土司的仆佣,还有豢养的土兵,这厨房支持上百人的伙食完全不在话下,当年这座宅子必是仆役成群。
我们往二楼去,发现楼梯的设计很奇怪。陡峭不必说,每一层楼板宽度的大约四分之三都藏在上一层楼板下面。上楼时,必须把脚像塞进抽屉一样塞进楼板才能踩稳。
我跟女儿尝试了一下,上楼还好,而想用平常的方法下楼是不行的,脚没地方踩,侧身扶着扶手下则有损形象,唯有倒退着下还能保持仪态。
别人也就罢了,土司老爷、夫人住在三楼,每天这么上下实在不方便,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楼梯式样呢,是为了别人来朝见时战战兢兢,离开时不能甩个背影就走吗?
当年红军长征时曾攻克此处,毛泽东等人在此住过一周,二楼保存了当年他们住过的样子,这处景点也因此有了名气。
三楼是土司夫妇各自的起居室、会客室,厨房、餐厅,还有管家的卧房以及巨大的仓房、藏宝间等。
奢华是不必说的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土司夫人套房里看到的主人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纯真美丽,尤其是那双眼睛,灵动璀璨,一张久远的黑白照也不能掩去她动人的光彩。美人如斯。
先生奇道:为什么土司和夫人的房间隔得那么远?确实,夫妇俩的套房几乎是在对角线上。我想了想说:皇上跟皇后的宫殿也不在一块吧!
他点头,从这排场看来,土司可不就是土皇帝吗?
四楼和五楼更证实了我们的看法。这里有小型庙宇、转经筒、僧房,以及议事大厅、官司房(诉讼、仲裁之所),还有戎装与刀剑,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总揽于一人之手,加上宗教的护持,这就是一个微型的专制王国。
国人实在是太喜欢求神拜佛,我们在一个小小的神龛里看到各种面值的零钞塞得满满的,都是游客们扔进去的,这让我想起那位向飞机发动机扔钢蹦祈福的老太太。求的什么神,念的什么经,信的什么教一律不关心,我只管求,你只要肯赏脸保佑我那么一点点就好,颇有点广撒网多敛鱼的意思。
土司官寨在整个村寨里占据了最高和最中央的位置,从五楼的走廊往外看,可以俯看整座村寨的全貌,想必历任土司常于此处欣赏自己的一席江山。
生活在君主专制之下未必是件坏事,如果遇上睿智的君王,人民完全可以谱写一曲幸福的田园牧歌,遇到难处时自有人为你当家做主。可惜的是,这种制度无法保证任何一任领导者的才德,亦没有撤换的途径,遇上平庸甚至暴戾的独裁者,刑场上便会流满无辜者的鲜血,人的自由与独立沦为空谈。
从五楼往下走,我倒退着下了四次楼梯,忽然想到,这样的楼梯设计也许是为安全起见。即使有人攻进这座堡垒,也无法快速冲上阶梯,仍可守着楼梯口作最后一搏。原来住在这样一座楼里,主子们的心却如此不安。
往停车场走,我们再次回望这座宫殿,从外向内打探,什么也看不见,唯有碉楼那阴沉沉的射击孔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