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土拨鼠推荐文章

5G时代,虚拟现实挑战新闻真实性? | 新传土拨鼠推荐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329人  4a7b14ea6219
5G时代,虚拟现实挑战新闻真实性? | 新传土拨鼠推荐

近期,5G通信技术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在5G商用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有望实现在传媒领域的常态化应用。虚拟现实以其沉浸(immersive)、交互(interactive)、直觉(intuitive)的“3I”特征,推动新闻生产模式交互化、融合化,重构媒体与用户间的传受关系、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虚拟现实可能引发的真实性与人文关怀悖论、群体情绪多发、混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新闻工作者警惕。

预计在2018年底,我国5G产业链主要环节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5G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持,可以预见的是,在5G商用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将不断普及、应用,新闻工作者只有积极利用新技术,更新传播理念,同时警惕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才能真正运用新技术,使之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一、虚拟现实:一种新型媒介形态

01虚拟现实的起源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

虚拟现实概念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从70年代起,美国NSF、DARPA等部门对虚拟现实相关研究进行持续资助,80年代初期建成SIMNET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士兵可通过飞行模拟器、立体电影、头盔式显示器等设备,借助远程网络进行异地的军事训练。

虚拟现实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上世纪90年代,美国借助虚拟现实,大幅度降低了波音777客机的制作成本,缩短了其研发周期。

2013年起,众多互联网巨头将目光投向虚拟现实,通过推出创新产品或收购VR公司等方式布局虚拟现实业务,抢占产业制高点。Facebook宣布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头盔显示器创业公司Oculus,谷歌、微软、索尼等公司相继发布相关虚拟现实产品。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加速虚拟现实领域布局,推出暴风魔镜、百度VR等产品。

同样在2013年,《德梅因纪事报》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新闻《丰收的变化》讲述当地四家家庭农场的历史变迁及现状。随后,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2015年,《纽约时报》与谷歌合作生产读者专用的廉价头戴式设备Cardboard set,并开发VR新闻手机应用。其后不少国外媒体推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客户端,如美国广播公司的“Juant VR”、《今日美国》的“VR Stories”、英国《卫报》的“Guardian VR”、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360”。2015年9月3日,《人民日报》推出“9·3”阅兵VR全景视频,这是国内媒体首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虚拟现实新闻通过构建立体、真实、多维的新闻场景,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这正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

2017年,虚拟现实技术开始在两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大范围得以应用。2017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记者深入云南大山深处的大帮考寨,首次使用VR全景视频技术对贫困状况进行实地拍摄。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网、中青网、澎湃新闻等近20家媒体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都使用了VR技术手段。

025G商用将打通虚拟现实在新闻报道中常态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通讯技术的升级改进与媒介技术的迭代之间是具有强相互关系的。2009年,3G网络实现商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载体随之产生。2013年,4G网络实现商用,因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直播、短视频等新闻形式随之兴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5G通讯技术在2020年实现商用,传播形态将再次迎来变革,5G商用将打通虚拟现实在新闻报道中常态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相较于4G网络,5G具有网速更快、网络容量更大、延时更短等特点。4G下载速度峰值为100Mbit/s,而5G下载速度峰值可达10Gbit/s,是前者的100倍。5G商用为人际通讯由现实到虚拟现实、声音画面由高清到全息带来可能。

要实现受众亲临新闻现场的体验,仅依靠目前对新闻现场视觉的虚拟是不够的,还需要实现听觉、触觉、体感甚至嗅觉、味觉的虚拟。各种体感的传输、精准配合,需要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的5G通信网络。在5G网络环境中,移动环境中虚拟现实视频的分辨率可接近甚至达到人眼分辨率,也可突破目前头盔式显示器等笨重设备的束缚,实现更加自然、真实、人性化的人际交互。在5G网络环境中,受众在虚拟新闻场景中的自然交流也将成为可能。

同时,5G网络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的特征,也为虚拟现实新闻的制作带来极大便利。在5G网络中,新闻记者可以通过手势精确远程控制无人机的起飞、降落、转向、悬停,无人机拍摄的全息影像数据可实时回传到地面,使人们产生立体360度的沉浸式体验。在体育新闻中,新闻记者可以通过5G摄录设备记录裁判员、前锋、点球大战时的守门员甚至足球等的不同视角比赛视频。5G网络可将虚拟现实与物联网、机器人和工控技术等多种技术结合,实现数据新闻的采集、制作。

03虚拟现实可能演变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带来新闻业的深刻变革

虚拟现实对于新闻业来说是一项可能的颠覆性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破目前声画、文字为主的2D的新闻呈现方式,实现受众亲临新闻现场式的3D呈现。(2)突破屏幕物理空间尺寸的局限,实现对新闻现场的全景展示和深度感知。(3)突破借助鼠标、键盘、触摸屏等设备的传统人际交互方式,实现手眼协调的近似自然交互方式。(4)突破现有平台对传播入口的垄断,成为互联网的新入口和人际交互环境。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媒介进化原理认为,“一切媒体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媒介和真实的传播环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③。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人的感官复制现实世界,将虚拟与现实融合,连接人与场景、人与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承担传递新闻信息等媒介功能,用户通过阅读虚拟现实新闻,沉浸在虚拟传播环境中。虚拟现实体现出诸多未来媒体的基本特征,可能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高级形式。

二、虚拟现实技术将给新闻业带来的变革

新媒介技术决定论认为,面对被技术重构的信息网络,新闻业的生态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闻需要被重构。《2015年新闻编辑室趋势白皮书》认为,新闻编辑室将在9个方面进行变革,其中第一个方面即游戏、虚拟技术与新闻业的融合。

01形成以交互、融合为核心的全新新闻生产模式

虚拟现实技术将所有媒介体验融合至同一维度场景中,重构新闻形态和新闻生产流程,在新闻产品内容、新闻呈现形式、新闻叙事模式上发生改变。

——革新新闻产品内容:增强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在实际操作中,虚拟现实新闻的生产除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外,还应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正在发生或者发生过的真实事情,素材来源为来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或经过采访搜集并核实的资料;第二,资料要以客观、中立的原则呈现;第三,内容有价值,是受众欲知、应知的。在虚拟现实新闻中,用户由阅读新闻文本变为目击事件,媒体只提供进入现场的渠道,减弱媒体价值引导。用户依据亲身体验,认知新闻事实,减少编码过程,避免用户解码时出现对新闻理解偏差,加强新闻客观性。

——革新新闻呈现方式:多维立体的奇观化视觉场景。VR新闻以360度全景视频为外在表现形式,破除信息空间限制,使新闻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多维的转变。VR新闻要求大景别新闻场景的呈现。如在中国两会期间《纽约时报》“NYTVR”客户端制作的《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等15部VR作品,均以大场面呈现。由此,VR新闻对新闻选题提出新要求,更适用于具有奇观视觉效果的情境化新闻。

——革新新闻叙事方式:线性叙事转换为全景式叙事。虚拟现实新闻不仅是对原始新闻素材加以采集和呈现的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新闻叙事模式,虚拟现实新闻全方面、立体化呈现事件,球形影像让用户自主选择场景,任何元素都是新闻线索,以超链接形式组合信息,多线索并行叙述,建立全景式新闻叙事模式。

02媒介与用户形成新型传受关系,变革媒体运营机制

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输的传播机制,用户和媒介依托网络页面双向互动,受众可以进行信息反馈。虚拟现实新闻进一步减弱媒体中介环节,建立用户与新闻事件直接沟通的渠道。用户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场景互动,主动选择可呈现场景,自主筛选信息,满足个性化需求。如虚拟现实新闻《丰收的变化》将画面融入隐藏式图标,用户可以自主探索,点击不同类别图标查看农场信息。

360度全景视频使新闻镜框消失,用户与媒体间的新型传受关系,要求媒体顺应技术潮流,改变运营机制。出镜记者与新闻主播将被取代,媒体应注重培养集生产、制作、编辑于一体的虚拟现实新闻人才。虚拟现实新闻对影像的需求并不是片断式的,而是相对完整的整体。虚拟现实新闻直播要求新闻时效性,在拍摄和拼接方面,Insta360一体机可以当天完成一段3分钟短新闻。在2016年两会期间,Insta360一体机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因此虚拟现实新闻无需过多后期剪辑,时效性和新闻策划尤为重要,媒体应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提高内外部沟通效率,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创新型新闻生产方式。

03虚拟现实新闻构建新型社会关系,重构反馈机制

新媒介不仅承载着传播信息的职能,还起到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用户通过使用新媒介,在群体间形成社会关系。借助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更多被赋予社交属性,信息传播逐渐从独白式的线性传播演变为社交关系导向的全息传播。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与场景时代息息相关的五个原力: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他们认为:“五种原力正在改变你作为消费者、患者、观众或者在线旅行者的体验。它们同样改变着大大小小的企业。”虚拟现实新闻将场景五力融为一体,复制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生成逼真的三维环境,形成新型线上社交网络。用户通过人机互动,做出相应的身体反应,虚拟现实构造了一个身体的感知框架。虚拟场景依托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感知用户实时状态,用户以符号形式存在于新闻现场,成为虚拟现实中的一个数据。

三、虚拟现实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伦理困境

虚拟现实技术常态化应用后可能带来的潜在伦理问题应引起新闻工作者警惕,其中包括:虚拟现实带来的新闻真实与人性关怀悖论;长期沉溺引发心理问题;混淆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的界限等方面。

01难以兼顾新闻真实性与人性关怀

虚拟现实新闻营造逼真的虚拟场景,“表达的关系、氛围和环境信息成为人们选择和理解信息的一种必要”。但新闻事件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暴力、色情、血腥等镜头,很有可能给用户及新闻当事人带来伤害。全景视频摆脱图像取景框的限制,全面真实再现新闻事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生产者的编辑能力,对画面的把控难度加大。如卫报网站推出VR作品《6×9:单独监禁牢房的虚拟体验》,用户在虚拟牢房中不仅能听到囚犯被鞭打的呻吟声,还能看到墙上可怕的图案,这无疑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02对现实环境高度模拟,群体情绪多发

勒庞和塔尔德提出群众心理学,他们认为,群众中的个体之间不存在障碍,信息和情感可以自由流动,相互影响。在虚拟空间场景内,用户之间进行思维互动,新型社会关系可能加速情绪感染,导致群体情绪迅速爆发且广泛蔓延,公众失去理性思考能力。

03混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和传感设备在虚拟空间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控虚拟场景并参与其中。“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虚拟现实进行一次虚拟旅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该技术参加朋友的婚礼;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该技术与世界另一端的人交流。”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形成声音和画面的仿真组合,通过计算机画面模拟缝合技术,构建一个真实世界中本就存在的物理存在,这种“拟像与仿真”究竟是真实世界还是由媒介导演的真实?虚拟现实新闻依据虚拟场景传播信息,很可能加剧影像技术与真实性的矛盾。虚拟现实新闻日趋社会化和机制化,将使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发生较大改变。

结 语

在5G商用背景下,虚拟现实是一种可能带来新闻业颠覆性变革的新兴技术。在面对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冲击、挑战、变革时,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把握、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创新手段方法,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同时警惕新技术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唯此,才能更好借助新技术带来的传播优势,坚守舆论阵地,掌握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文为节选。原标题为《5G时代,虚拟现实新闻的前景及伦理困境》。

作者简介:周文韬,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