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什么所决定(2)
-2- 选择
现在这个在别人眼前立体的有棱角的你,是过去你无数次选择的结果,尽管我们并不是次次认真。
为何我们要不断面临选择?因为稀缺。如果两个都能要,为何要选择一个?如果两个都能做,为何要放弃一个?如果人生无限长,现在做和以后做有什么区别?
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
-2.1- 歧视
时间有限,东西不够,这时候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我高考填写志愿选择了理科,就相当于放弃了深入学习文科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我主观上“歧视”文科(也许我打内心真的不喜欢文科),但是无论我的主观动机如何,我在行动上选择了理科,就相当于“歧视”了文科,如果不喜欢“歧视”这个词,换作“区别对待”也一样。
同样地,如果你花钱买周杰伦的唱片,就不能买别人的唱片了。当你购买周杰伦的唱片的时候,其他的歌手就被“歧视”了。
为了平等待人,必须待人有别。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等于对爱我的人的漠视。带着偏见去看世界,偏见就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没有偏见,就没有看见。做选择的标尺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同时,价值观也在我们的选择中不断演化。
不要问要不要“歧视”,而是问:如何“歧视”,你是否能承受“歧视”的代价。
-2.2- 盲区
凡是“歧视”必有代价,“歧视”的代价就是盲区。
这个世界不是非文即理的,很多东西长得“似文似理”或者“不文不理”,举个简单例子:智能手机是个科技产品,里面的电器元件和代码数不胜数,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是理科生的天下。但是苹果公司里有20%的员工是负责外观设计。想要打造苹果这样级别的手机,一群程序员可能只会捉襟见肘,不是因为这群程序员不够聪明,而因为他们选择做极客的代价——少了一点点文艺的熏陶,文艺就是书呆子的盲区。
对一群人的盲区,可以是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虽然我们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我们时间有限,因为我们各有偏好,所以我们无法深入地、全面地去了解每一个个体,于是片面地摘取几个刻板的标签就替代了一群人,这就是认知盲区。
我们只能把时间投入给“现在”,却永远换不来“未来”的经验,面对“未来”这个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这个“未来”盲区。未来仿佛是视界之外的世界,无法想象,更难以触及,它黑洞洞地俯瞰着地球上的一切。
正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