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心理

两重人生

2022-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安若

两重人生

人生的选择太多,当你吃不饱饭的时候,就只有一个烦恼,当你吃饱饭的时候,就会有一百个烦恼。

那么,我们该吃饱饭吗?

老王同志最近在做哲学理论公众号,每天我的任务是给他在朋友圈转发,朋友圈转发这个行为,出自作为亲人的支持,也许无法在高度上与他对话,能做的便是以微博力量“转发”他的文章,让更多的人阅读他的文章。其实,我不知道我的朋友圈里,会有多少人去认真阅读他的文章。可能做的,便是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无法苛刻他人。年轻的时候还会尝试的改变他人,渐渐上了年纪,便也逐渐懂得了一些道理,“好为人师”与“渡人”皆不可取,特别是以“为他人好”的名义。因为,自以为是的“为他人好“往往是他人在现年龄阶段无法接受的观念,回顾曾经的年少轻狂,不也是难以接受他人对自己说“我是为你好”。我记得老王同志曾经就是这么跟我说:我是为你好你知不知道?我曾经也是这么回答:我不需要。后来再回头想起老王同志的话,却哑然失笑。

最近老王又批评我了,我责怪他:你不该对诺诺(他菇凉)这么疾言厉色,菇凉除了更加厌恶与你,别无益处;教育孩子要好好说话才好。

老王同志说:你身边有个炸弹要爆炸了,你跟我讨论的不是炸弹要炸了,赶紧躲起来或者是怎么才能保住生命,而是要求我好好跟你说话,还要轻声细语不成?

老王同志打得比喻是否恰当自有他人评说,至少他觉得是合适的,而经过很多的教训之后,“好好说话”这个艺术,的确“分人”。

人生的两重,是掩盖了很多不可见的人格部分,明明是隐私越来越透明的情况之下,却越来越难以真正的去了解他人。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剧中,有一句台词说:我们都不是坏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老天爷到底要教会我们什么?

还有一句台词,网民的智商只有七岁。

在《异乡人》中的故事,明明没有罪,大家说有罪,便定了死刑。为什么?因为逻辑不符合普世价值观的认知:1.为什么母亲去世却无悲恫,因为面露悲伤才是一个人该有的深情?2.为什么母亲送去养老院不和自己一起生活?因为唯一的亲人就该一起为其受天伦之乐才是一个儿子的孝道?3.为什么母亲去世隔天就与女朋友发生性关系,因为不爱母亲,又有杀了人的快乐?4.挑拨朋友,仇家互斗,泯灭人性,所有都是你的错,你是有一个犯罪的心理埋葬自己的母亲?在没有真相面前,所有人都说你罪该万死,你十恶不赦的时候,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的认为才是重要的,符合“所有人”的认为才符合普世价值观存在的意义。解释无用,好的,接受死刑。

一切皆有法,一切皆有度。控制上海疫情的强制手段,是不是存有法度的余地呢?当面对炸弹的爆炸,是否还有和声细语的自控力呢?

真相在于人生的两重性,不给别人贴标签,也不给自己做人设,大概是自己对自己最大的善良。毕竟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不一样的观念,不能以自己接受度的弱小而去否定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真相。大千世界,个体的认知,太过于局限和弱小。

我们与恶的距离一念之间,如果不知道怎么去定义善良的行为,首先从远离恶的念开始吧,比如,首先设定:她/他,就是一个好人。与我,相互坦诚。

真相,叫做时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