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生于意外,死于必然——KK预测新解

2016-04-10  本文已影响549人  way菜畦
必然KK

前话

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注:文字来源于网络]
《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人称KK三部曲。他是一个能从宏观视角去读懂社会科技规律的思考者。在其十几年前在《失控》中所指的事物相继发生后,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恰如一个懂历史的人,待人处事,都更为明辨、更为从容一样,KK的书与演讲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站在更为顶端的视角去看发展的提示。不必神化,却也要认真品味。

之前的一篇文章《凯文凯利:互联网未来十年关键词》也聊到其演讲内容,也是《必然》内容中的一部分。有人一定挺奇怪,一开始我就亮了一张莫名奇怪的图。其中的数字也挺奇怪,看似毫无规律。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数字真的没规律哈哈。

让我们罗列《必然》中的目录便知道了

  1. 形成 Becoming

当然,我有我的理解方式。必然,其实是观察整个信息环路的每个环节,并对其中一些发展进行总结展望。那么,接下来大胆按照自己的解读,将内容打散后重混吧!

一. 生产

如上说的信息环路中,最重要的载体对象便是信息。我们给信息下个定义吧。

信息便是减少事物不确定性的内容
比如一个人,你看到他是长着胡子,那么他在性别这个维度的不确定性就减少了,胡子给我们传递的就可以称之为信息。(虽然他胡子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女的,但是依据这个特征,其不确定性概率是减少的)

而信息科学的发展直接关联文明的发展进程。

1.1 形成

书中第一章【形成】向我们阐述,信息化的发展是量变至质变的过程。很多人终极的理想状态是“乌托邦”,然而那是理想稳态。实际上,质量守恒告诉我们,在某一大的尺度内,总质量是守恒稳态的。然而更小的尺度内部的布朗运动会不断形成局部的不稳定。而正是在这种不同尺度的发展下,稳态平衡点不断被打破与建立,事物才有螺旋上升的空间与动力。正如人类信息文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进托邦”的状态。缓慢是前进得毫无知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一个跃进。形成是宇宙的奇点,万物的开端,也不止是奇点,因为还代表其充满不确定性前进发展。

事物发展是必然,形成是偶然!

1.2 【知化】

阐述的是人类获取掌控信息源的发展。古时人对信息的获取、只能从图像声音文字进行获取。对事物的信息掌控也仅限面对面的场景。而随着各种信息检测传感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从更小的尺度对世界的信息量进行获取研究。从而扩大人类的信息源。这是从源头扩大了人类的认知边界。而其实知化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物联网、车联网等概念的形成都是对物体的知化并形成信息传播反馈而生成的。知化一切人类生存范围的物体是人类不断探索世界认知便捷的方式。而知化也不止是载体信息的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让物体具备信息处理能力。人工智能、云计算、深度学习、大数据,这些技术无不在助长知化过程,在促进信息数据生成的同时,还能将信息进行处理促使更多的信息产生。终极的未来状态是,每个具有形态特征的物体甚至是虚拟物品都具有信息生成、获取、处理及反应的能力。而知化方式更有利于与人发生交互的物质端的信息产生与处理!

信息交互是必然,知化是偶然!

1.3 【重混】

其实讲的也是信息的生成过程。说到烂的一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特别是在文化界、媒体界,大量的内容是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生成貌似全新的内容。而其实很多信息乃至形式,如果深入挖掘,其实其组成部分大都是在世界上某个地方静静地躺着。不要怀疑,若你找不到某个部件已有的依据,不如将分解的粒度进行细化。
如汽车出现前、如果你找不到类似的东东,不如看他的各个组成部件。轮子不马车之前就有的吗?车厢不就是个大铁盒?发动机在之前的工业生产中也是能找到原型。
物联网够新的概念了吧,也无非只是各种已有的传感器,关键在于网。这网络无非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规模的扩大化。把集中式的网络信息处理扩张为去中心化的、自组的信息通信处理架构。
特别是视频、音乐、文字网站链接的重混。随着内容创造的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产生海量的内容。小咖秀对嘴表演不就是将原有内容与自身表演进行内容重混?维基百科不就是将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重混后进行发布,其重混内容间还有纵横交错的引用参考网络!重混不是抄袭,而是将各种单一内容进行多样化的排列组合,从而产生更高维度数量级的信息内容!

信息生产是必然,重混是偶然!

二. 传播

信息生产后若不发生传播流动,那如一潭死水,也是终将湮灭。故,对人来说,传播是信息生命力的来源。

2.1 【流动】

流动代表者传播开放共享。无论是文字内容、网站链接,具体的信息进行传播时,其内容可称为流。更为广义地说,当下的很多服务,我们可以称之为流。O2O服务便是当下火热的服务流,线上平台作为搭建服务交易的信息流提供载体,线下上门服务为将人与供应方的服务流进行连接提供具体实施方案。万事万物,只要能被人获取的东西,其实都可以称为流——至少他从其本体那方流动到人这方。利用好流的概念,将会实现更高效、损耗更低、交互性更强的流传播

传播连接是必然,流动是偶然!

2.2 【共享】

流动是信息/服务的意识形态,共享是其传播的推进器。合作、协作、集体主义、蜂巢思维等,都是以开放协作的方式,在信息的载体间建立更多的连接促进流动。使得信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可以短时内从A点快速流动到B点而不会产生过多的损耗。wiki百科就是知识的分享协作、朋友圈各种文章的转发与评论点赞就是群体信息的流通、Uber滴滴等打车服务便是车辆服务的资源共享、Airbnb、开源软件项目等等都是共享协作的产物。
上一篇读书笔记《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中便对共享经济时代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共享经济已经不是未来,而是现在。过去的服务享用是先拥有后享用,而随着服务网络的搭建共享、以拥有的方式享用服务的方式越加变得重了。要打车自己买车、要住房自己买房、要看书自己买书、、、物质实体使其具有高度稳定性不变性、从而也限制其多样性。我买了车就只有那部车、性能外形位置都相对固定。而共享的云服务可提供随时随地、按需获取的云服务,因而更促进信息与服务的流动与使用效率,从而将更多的的资源去开拓对人类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资源优化是必然,共享是偶然!

三. 终端

终端,此处定位对象为人。外界的所有信息产生后经过传播,最终被人获取识别、乃至进行交互,都是一种与人的终端行为。而信息呈现的载体方式就是一种终端行为。如书如画、如手机屏幕电视机、如现场表演等。所有信息传递给人是单向的,人与其进行互动时双向,最后人将其信息进行过滤,汲取合适的最后进行使用,是人在终端发生的处理行为。

3.1 屏读

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动画视频。
不同信息的呈现方式各有侧重含义:

  1. 文字符号:侧重对现实的抽象,凝练度较高,适合承载描述性总结性内容;

而这一切的呈现形式都可依托屏幕进行呈现。而此处的屏不单指平面的可视觉呈现的玻璃块。而是一切可像人类传递各种信息的行为。

一个白墙空荡荡的就是墙?当有投影仪向其投射影像的时候他就变成
这样说来,更广义地看,屏是信息本身而不是对其载体的描述!且该信息能以某种方式被人获取,便是屏。

未来的世界,周边所有元素都将成为屏。因为信息无处不在,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永不停息。而科技的发展知识让信息获取这个动作的形式发生变化而已。

信息获取是必然、屏读是偶然!

3.2 互动

《用户体验设计指南》里提到,人机交互发展从命令行交互(Command-Line Interface,CLI)、图形化交互(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自然化交互(Natural User Interface,NUI),有机化交互(Organic User Interface,OUI)。人与外界发生双向信息交互的方式,从一开始计算机需进行命令代码输入,到后来可图形化界面化,可用鼠标进行图像拖动拉升进行交互。而第六感、体感技术的发展,可使得人能通过动作指令进行信息的输入。而有机化交互使得人可以不进行额外指令操作,与机器融为一体,功能即实现、动作即结果;乃至到后来提出的情感化交互,机器甚至不再单纯地进行单一信息获取,而是根据人的心理状态个性进行互动。
交互的本质是信息的双向流动,而未来发展是将该流动的渠道变得越来越精简,乃至人机合一。

*双向流动是必然,互动是偶然!

3.3 过滤

摩尔定律同样适用于信息内容的产生,而且更胜之。信息的产生,在信息载体形式上每次发生的变动,都会带来内容的数量级上的暴涨。造纸术的普及使得文字信息暴涨;广播技术、录音留声技术发明使得过去的声音传遍世界;网络的发展更是使得网站链接内容如网一样纵横交错;博客、微博、小咖秀、朋友圈、简书、直播平台...无数的平台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制造重混内容。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泛滥、而最稀缺的反倒是人的注意力。之前写的《碎片阅读时代如何更好交友》正是探讨在注意力稀缺零散化的时代,如何将信息进行过滤,如何将注意力进行聚拢。
外界环境、甚至各种网站的推荐系统都是在帮你进行过滤。但过滤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高效匹配的信息获取。如果能一下子将所有信息烧入头脑高容量内存内,还需什么过滤!

注意力价值最大化是必然,过滤是偶然

3.4 使用

使用的概念是将供需实施匹配对接的过程。每个人使用意见东西都是因为他有某种需求,而通过对某种物质或服务的使用能满足该需求,才有使用这个表象动作。如共享那一章说到,物质非本质,服务才是本质;而我这里想说,服务非本质,供需相配才是本质。那么,只要满足这个本质,那物质无所谓、所有权、控制权等都无所谓。开放式的、去中心化的、协同的、自组织的,按需即取的方式才是使用的最终形态特征。

供需匹配是必然,使用是偶然

四. 反馈

对于控制系统,如果没有形成闭环,信息的单向流动是开环系统。若在背景条件先验知识十分确定且苛刻的情况下还好,若以上条件发生一点点小变化,对整个系统都是致命的。

比如你开车,闭上眼睛开。你能开到不死的前提是,路是直的,车开的方向一开始是对的,且完全顺着路开不能有稍微一点点偏差;而闭环系统就是你能张开眼开车,能看到路况同时处理不同的情况。好吧,闭眼开车或睁眼,你选吧!

4.1 追踪

为形成反馈,通过获取、互动、过滤、使用后,终端形成了对信息的结果输出。好或坏,需要信息有可溯性,对信息进行反馈乃至校验纠正。而正是信息流的形态使得追踪反馈变得可行。wiki百科上,各类信息都有其内容重混的参考来源可追踪;物联网使得每个信号的正常与否都能追踪到传感器终端的部件;物流信息化,通过RFID技术,可以清楚货物的物流信息,甚至一块猪肉、可以追溯到其活着时的整个生命历程;健康监控系统能根据异常的检测指标追踪到身体异样的部位。。。诚然,很多信息的追踪并不能完美,而这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空间。

检查校验是必然,追踪是偶然!

4.2 提问

从人的视角看,整个信息流动系统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而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对信息进行加工再产出是该个体具有独立心智的一种体现。个体与个体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而提问是思考的第一步,是对事物认知的一种反复检验与信念重塑。提问方向决定思考方向,提问质量决定思考层级。只有不断地质疑,才能打破当下的稳态,去优化、去升级!

自主思考是必然,提问是偶然!

五. 最后

最后的一章【12. 开始Beginning】貌似被我们忽略了,其实,在整个信息流生产传播到终端乃至最后进行的反馈,每一个点都是开始。

正如,做一件事最好的开始时间是昨天,其次是现在。

开始与否决定着是1还是干脆为0,而开始后是90还是100,又是另外一码事了。想做什么就马上去做吧,想得差不多就行,先跑起来再说!

最后的最后

不知大家有无注意图片的用色?生产背景使用绿色,绿色代表新生希望传播使用蓝色,如蓝色纯净的流水,带动信息的流动;终端的红色代表人与信息进行交互过程中的活力碰撞,这是人类与世界进行对话的终端模块;最后的反馈依托交互后产生的信息反馈,更侧重于流动连接,故也是蓝色。这四者闭环回路形成信息流的流动,其流动及螺旋发展是必然的。但每一个部分具体的呈现形式却是偶然的。
标题《生于意外,死于必然》的意思是说:必然发生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其是固定不变的属性。而其对外的表现形式是偶然的。正如时势造英雄说的一样,某种大背景大环境下会有对应的英雄出现,而这个英雄是A也好,是B也罢,都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就如美国总统竞选,总是要有个人当,但是在选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综合因素混叠后才是“偶然”的结果出现。正如思考一样,只要把握了本质的核心思想,无论如何表达如何呈现,其核心点不变!
所述对偶然与必然的定义,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探讨而无否定之意。通过对信息流动系统的搭建也能更好地将《必然》这本书不同章节串联在一起,也是自己阅读新方式的一种锻炼!构建自我阅读模型很重要!

对于世界的认知,需要阅读思考实践。而这一切,正在路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