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C二期day4|你说的是你的需要,还是你的不要?
<0418划重点>
1.感受根源于自身需要
-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
-这些表达方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关系
2.四种选择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哪四种选择?
3.直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
-利用“内疚”的代价(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
--表达“批评”的代价(打或逃)
-表达“不要”的代价(头脑的本质)
4.你想要的一切都在这里|NVC最全需要词汇表
https://www.jianshu.com/p/fd4cf122c447
千聊直播重点
前言
昨天,我重新阅读第五章“感受的根源”。我最直接的体验是,这些需要真的是太抽象了!当我低头用眼睛阅读时,每个词汇都能看懂,可是抬头立马就忘光。我能感受到我头脑里有个声音,我不习惯,我不会。
回想之前语音练习时,每次我都会翻开“需要”词汇表,一一对照和尝试使用,去倾听对方想法背后的“需要”。
我这种状态,你们会有吗?这么不习惯,违反沟通常态,这么费时不省力,为什么我们还要持续?
因为不习惯,不代表不自然。就我个人而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塑造下,我倾听自己感受和需要的能力太弱了。而每次倾听和表达感受,都需要逃离舒适区,都需要鼓起勇气。
可是别忘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符合人性,符合自然。去看看那些尚未教化过的孩子吧。他们那么真诚,那么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这更让我体悟到,非暴力沟通就像一门外语,特别需要场景下的演练,才能掌握。这也是一凡说的“能不能掌握非暴力沟通,关键就看语音练习。”非常推荐大家有时间一定参加角色演练。
另外一点,小玲姐昨天在点评作业时提到,多读原文。大家可以多朗读原文,用心去体会每个例子。以下是针对原文的解读或延伸。
1.从需要角度看四要素
学习和实践NVC,我们就需要从二元对立走向整体,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更多地去表达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要素都很重要。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因为能从需要的层面与人相连,就等于建立沟通的桥梁。因为每个人都有共同的基本需要。比如我们能相聚一起,是因为需要更走心的沟通,是成长的需要让我们相连。
其它三个要素都可以从需要的角度去定义。
*观察:支持到需要的事;不能支持需要的事;
*感受:需要获得满足的感受,需要尚未满足的感受?
*请求:具体做什么,以更好地满足需要?
2.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一句话,心灵作家张德芬说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是NVC的假设或者说是信念,你是否同意?
举例:
观察:今天上英语课,老师没有提问我。
感受1:高兴
需要1:独处,自在
感受2:难过
需要2:参与,互动
书中,马歇尔建议用“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这样的表达句式来帮助我们认识感受和自身的关系。
以下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感受与自身关系
a.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举例:你昨晚怎么没来?
b.“我感到.....因为你/他......"
举例:
我感到失望,因为你昨天没来。
或者
你昨晚没来,真令我失望!
3.四种选择和情感成长过程
当听到不中话的话,你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责备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需要一个曲折迂回过程,你的个人情感成长才会迈向成熟。
一阶:奴隶:你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任
很多时候,你只是想让对方高兴,对方如果不高兴,你就会感到不安。你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认为让他人快乐你是自己的义务。你是情感的奴隶。
二阶:魔鬼:你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后来,你受够了。你开始恼怒。你会对他说:“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的态度变得生硬,开始不尊重他人的需要。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面目可憎。
三阶:主人:自己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任
最后阶段,你明白,帮助别人是出于爱,而不是恐惧,内疚。你相信自己,你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100%的责任。
你也相信对方,让对方对他们的情绪负责。
同时你乐于互助。因为给予是一种礼物,帮助你表达内心的爱。你无法为他人负责。你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能帮助我们表达自己,倾听他人。
4.当你没有直接表达感受和需要时,你会....
a.利用内疚
举例:今天听到爸爸对孩子说:
"你再不快点吃饭,我要生气了!"
"你再不穿鞋子,我要生气了!"
结果孩子不听或是挣扎一番再不情愿地做。
今晚问孩子:"爸爸爱你吗?"
孩子摇摇头,再问为什么?
孩子说:"因为他总生气。"
看到父母痛苦,孩子可能感到内疚,为了避免内疚,他们调整了行为。但这种改变,并非出于内在动力,一旦”外在压力“不在了,孩子就可能不再去做这件事。
b.利用批评
通过批评,人们倾向于“打或逃”,就是反击,保护自己。
举例:
-"你从不理解我!”
-“哪有!......”
-“你只在乎工作,不在乎这个家!”
-“哪有!.....
c.表达自己不想要的。
-“我不想要这样,天天吵架!”
-“我不想要你这么晚回来"
我认为,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可能成为“不要”一词的重灾区。
“不要看电视,眼睛会近视”
“不要吃薯片,会上火。”
“不要吵,我在忙。”
“不要玩水,衣服会湿,你会感冒。”
........
我的例子。
而我也常常对我儿子这么说。有一天,我对儿子说:“不要再看电视了。过来吃饭。”
良久,我儿子喊我:“妈妈”。然后用真诚的眼神盯着我说:“妈妈,每次你说不要时,我都想做那件事。”
刚开始,我没听明白:“做哪件事?我说不要什么呢?”
儿子:“不要后面的那一件事。我听到你说不要看电视,我就特别想看电视.....”
这是人类头脑的本质。
最后,分享一个萨古鲁的故事。如果你告诉自己或别人“不要”什么时,它就会成为你脑子里想出来的第一件事!
曾有个有想获得超能力,历经磨练,他拜访到喜马拉雅山里的一位上师。上师劝他:“你修行正念吧!我教你冥想。这更能使你的生命丰盈幸福。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超能力追求上。”
可是那人很倔。上师只好答应:“好吧,我会开启你,为你揭开超自然秘密。很简单,有一句咒语,如果你能在接下来的四十天每天念三遍,就会获得超能力。咒语是:带我从无明走向真理吧!”
上师补充:“但你在念咒语时,别想着猴子”
这人难以置信,就这么简单吗?让我别想着猴子,我为什么要想猴子呢?可笑!
后来,大家能猜到吗?每天他练习时,一念到咒语,猴子就跳进脑海里,成群出现。一周之后,他不用念咒语,整个宇宙都是猴子了。他被无数的猴子骚扰,什么也做不了。只好回到上师那儿:“我不要超能力了,先把我从这些猴子里救出来吧!”
大家能体会到吗?当你说批评,说你不想要什么的事物,对方的脑袋里会装上什么吗?
作业
选项一:
请回想某场景中你听到的”不中听的话”,例如“你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人,真讨厌!"。
听到指责后,按四种选择作回答。
选择一:自责,你可能会说:....
选择二:指责他人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选项二:说出以下想法背后的需要
1.她真不负责任。我们之前已经说好。如果真来不了,起码得提前说一声。
2.真不习惯使用非暴力沟通!怎么可能按四素素说话?真别扭!
3.似乎这里的人都比我懂非暴力沟通。
4.这些抽象的需要词汇让我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