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笔:逛“外围”书店有感

周末偶然发现一家十分精致的书店,里面有很多老书,被塑料薄膜精致的封起来,人文、哲学、社会学的书都涉及,我来了兴趣,就和店员攀谈起来。他说书店老板长期收集这些,他也十分精通此道,谈了书本的年代、版本、材质、纸张,如数家珍,甚至连梁宁的《新需求》这样的新书,也能说出几个版本间纸张的区别。不过我忽然有些奇怪,便问:“书只是知识的载体,收藏老书的作用是保留很多刻意被洗刷的思想,为什么如此重视书的材质呢?”。店员回答了很多理由,但我Get到一个核心就是“市场上有人喜欢收集,不同类型的老书都是有不同程度溢价”。我又随手翻了一本《西方哲学史》,他立刻说这是老板看过的书,还有划线,我来了兴趣,翻开来看,发现只有序言里有划线,正文部分却是全新的。从划线来看,被圈出来的都是些哲人名字与“金句”,与书中核心思想也无太大关联。我兴味索然,又撇到书店里有各类非常精致的咖啡具,便点了一杯,一尝,与街边连锁的标品无异,淡而无味,也不知是牛奶还是豆子哪里出了问题,意兴阑珊,便回去了。
回去路上,不禁给这个书店起了一个外号——“外围”书店,即擅长在事物的外围下功夫的书店。
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类似在“外围XX”比比皆是,比如聚餐时我总能遇到很多“外围”餐厅:说到底,影响菜品味道的是食材、火候、调味这些直接要素,但外围餐厅,会把精力放在餐厅环境、食材来源的独特性、食物的修饰、上菜手法等等,各种花了胡哨的外围操作一大堆,意图用这些让你对用餐体验加成。实际上,去掉这些修饰,菜品的味道本身可能还不如路边摊。
书的内核是知识,菜品的内核是味道,为什么不在事物的内核下功夫呢?那样明明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因为真正区分内核与外围的,是构建事物路径的难与易:
- 困难的路径:直达事物内核,但这条路越深刻越困难,迷雾重重。
- 容易的路径:通过外围来构建和修饰事物,虽然看起来也非常复杂,但路径非常清晰。
所谓真正的“困难”大概是这样一种东西:现状与预期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无法被清晰认识,更没有直通的路径,任你堆资源堆时间都不一定能达到这种预期,比如拍出一部令人震撼的高分电影《哪吒2》。相对来说,“容易”则是目标、路径清晰,主要有足够的投入,并打败其他同水平的竞争对手就行了,比如拍一部高票房的商业片,“只”需要大量的投资、充足的投人、精密的目标设定、严谨的项目管理、饱和式的营销,一般不会差到哪去。因为,经由困难之路产生的“卓越级”作品凤毛麟角,所以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容易之路构建出来的“优秀级”作品之间的角逐和内卷,久而久之,大家容易把“优秀”当成好作品的标准。真实什么时候显现呢?就是当卓越级的作品出现的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曾以为的“优秀”,不过就是精致一点的“平庸”罢了。

所谓“事在人为”,再往更深层次看,这两种做事方式和路径的差异,其本质还是来源于“人”。观察身边做事的人,你都可以简单做个二分:
- “直接”做事的人:总是试图进入事物的内核
- “间接”做事的人:总是满足与在事物的外围精进和游荡
两者的差异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 学习时,前者关注知识的实际作用,后者更关注知识的出处和流行性。
- 穿搭时,前者关注舒适、美感,后者更关注品牌、价格。
- 沟通时,前者关注目标和结果,后者更关注表达形式。
- 拍照时,前者关注光影与意义,后者更关注设备。
工作中也一样:
- 做一个产品需求,前者关注用户的使用感受、效率;后者更关注用户量指标、PRD写的细不细、界面设计好不好看等等。
- 做一个项目,前者关注方案是否符合事情本身的规律,事情能否做到比较高的标准,同时,尽量兼顾“人爽”;后者更关注指标的监控与达成、过程中的分工和运转等等。
当然,我并不是在对“间接”做事的人进行某种批判,因为,虽然听起来荒唐,但这正是商业世界发展和繁荣的基本规律。绝大部分人因为禀赋、精力所限,不得不选择更容易的“间接”做事方式,也正因如此,越是外围,人数越多,而正是这大多数人,让对应的行业,得以繁荣:喜欢买名牌衣服包包的人聚在一起,才能讨论和相互理解这些溢价衣服的乐趣,这些乐趣,养活了“时尚行业” ;摄影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群关心设备远胜摄影本身的人;以此类推,不胜枚举…
而且在我看来,彻底庸俗之人和理想之人都有纯粹的快乐:
- 前者,在相互比较的外围消费、低水平重复的技艺中获得满足。
- 后者,在直抵本质的体验世界、追求极致的打磨作品中获得满足。
大家都构建了足够的自我认同,商业得以繁荣,大家各得其所。
唯一需要的,可能就是真诚。无论是“直人”还是“间人”,都诚实的直面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兼容并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直人”可以毫不掩饰的专注在自己做事的品质上,即使周围的“间人”都只关注外围的KPI、地盘、收益,觉得你是一个大傻子,也不要觉得羞愧,保持你的节奏就好;“间人”也可以在事情做的普通的情况下,毫不掩饰的在外围下功夫,比如为领导提供情绪价值,不必为自己的谄媚而感到羞愧。只要大家都足够的真诚,又能相互理解,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单虓晗写于2025年2月23日
更多随笔
《我的故事》专栏(不定期更新一些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