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AU数据分析入门教学

如何分析调节作用?

2019-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spssau

调节作用是研究X对Y的影响时,是否会受到调节变量Z的干扰。比如学习方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其中会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一种指导方案对一类学生有效,对另一类学生无效。此时我们就称学生个性是调节变量。

1. 数据类型

 

在调节作用中,Y一定是定量数据,而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因此根据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数据类型,可以将调节作用分为四种,分别是:

*定量数据与定类数据的区分:基本概念

其中,当自变量X和调节变量均为定类数据时,使用【进阶方法】中的【双因素方差】进行分析。当交互项有显著性时,则说明具有调节效应。

进阶方法-双因素方差

另外三种情况直接使用【问卷研究】-【调节作用】进行分析。

问卷研究-调节作用

两种方法的分析步骤基本一致,本文主要针对调节作用这一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2. SPSSAU操作

案例:研究工作氛围在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

 

(1)操作步骤

SPSSAU默认为自变量、调节变量均为定量数据,如果是定类数据可通过选择参数设置‘调节作用类型’即可。

(案例数据非真实数据)

在本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均为定量数据,因此以默认参数进行分析即可。数据处理方式选择-中心化。

如果有多个自变量或多个调节变量,则重复多次分析。

(2)结果分析

SPSSAU

上表是对变量处理进行说明,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是定量数据,默认做中心化处理,如果是定类数据,做哑变量处理。因变量和控制变量一般不作处理。

上表是本次分析的核心部分,表中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模型:

模型1中包括自变量(X),以及控制变量;分析自变量X对于因变量Y的影响情况。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调节变量(Z);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交互项(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项)。

(3)判断方法

调节作用研究并不要求自变量对因变量一定有影响,即使X对Y没有影响也可进行调节作用研究。

判断是否具有调节作用,有两种检验方法:

①△R²显著性:

变化显著的判断,是看△F 值是否呈现出显著性,如果模型2到模型3的F值变化呈现出显著性,则说明变化显著,交互项有显著性。

但此种检验的问题在于,如果自变量或者调节变量为定类数据,无法检测具体哪个选项情况下呈现出调节作用。

②交互项显著性:

即直接查看交互项的显著性,判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

同时可结合智能分析对结果进行描述。

由分析结果和智能分析可知,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工作氛围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

(4)简单斜率图

当调节变量呈现出显著性,可进一步查看简单斜率图。SPSSAU会自动画出简单斜率图,不需要额外设置。

简单斜率图-SPSSAU  

简单斜率图展示调节变量Z在不同水平时,X对于Y的影响幅度差异情况。

斜率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则代表调节变量在不同水平下,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幅度有显著差异。

比如上图中可以看出工作满意度(X)与工作绩效(Y)之间有着正向相关关系,高水平时斜率明显较大,而低水平时斜率明显较小。也说明随着工作氛围的提升,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幅度提高。

3. 分析建议

 

当调节作用两种检验方法出现矛盾SPSSAU建议以交互项显著性作为标准即可。

如果有多个自变量X,或者多个调节变量Z需要分析,可考虑使用进阶方法里面的分层回归一次性研究。

如果对统计分析有兴趣或疑问,欢迎查阅SPSSAU的提供的学习资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