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核心问题+思维导图,让学生获得结构化思维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72人  帅_帅

开学了,没有希望的那样轻松,却也不如想象的那么无奈和疲累,虽然教学于我来说依旧是一个混沌的宇宙,但是对这个宇宙,我已经慢慢找到一个可以为我照明的点了:结构化思维。

之所以想到这个这个词,是好几种思想共同影响的。从上个学期,王主任在帮我说课的时候就多次提到“要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什么是有思维含量,其实我并不是特别清晰,只是模糊觉得应该提点高级的问题,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高级呢?我一直怀有疑问。

后来朋友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你说了这么多,你这节课最想做什么呢?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正是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或许这就是答案。再加上后来师傅指导我改课时一直帮我换二级问题,我也有了核心问题的意识。

(作者感到怎样的甜美和欢乐,清清、凉凉、甜甜的井水让作者感受到了怎样的甜美和欢乐?你从哪儿感受到他是军神的,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从哪儿感受到他是军神的?)

我一直有这样的问题,总是在贪多,我能想出很多稀奇古怪的小点子,但是我的小点子都非常的细碎,这种细碎的问题投射在课堂上,不仅我乱,学生更是抓不到点。那一刻我意识到,或许想明白这节课我最想做什么并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就是一直困惑我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临开学一周,我因为上学期的手忙脚乱逼自己备出了一个单元的课,因为没有教师用书,我一直在消极,前几天的就是看看书,直到最后两天,我才被迫写了一个单元。

备课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思维导图,上学期后半段就尝试着用过思维导图,虽然我没有感受到孩子有多么喜欢,甚至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我的强迫下画图的,但这个学期我依旧想用(上班后开始喜欢结构化的东西,流程图,思维导图之类的)。

所以设计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尝试把思维导图放在里面,比如说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这样下来我觉得课好像整齐了一点。

但是从我内心来说,课备的并没有觉得满意的地方,觉得少了些什么,但是我也说不出来。直到改完PPT,把PPT考到班上,我才突然意识到,我的备课少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就是可以让我的提问变成有思维含量的提问的核心。

所以在第一节课,我直接指向“甲天下”,问了一个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桂林的山水被称为天下第一。有反应快的同学迅速抓到我的弦外之音,意识到我是让他们在找山和水的特点,我紧接着把特点放在为什么下面,又带着特点换一种形式问了同一个问题,有几个孩子露出了了然的表情,有的孩子陷入一丝丝的停顿,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便让孩子们找了。

在简单的小组讨论之后,我让孩子们起立回答问题,顺势把上学期王主任强调的回答方法强调了一遍。(我在我们班戏称“套路”)“先读原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我从......感受到桂林的水真清、净、绿,正是这些特点,让大家称桂林的水天下第一。”

在这一部分,我从“清(奇)的特点”,“水(山)的特点”,“山水的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围绕大问题,利用思维导图回答问题。

同样的方法,我又尝试在《索溪峪的“野”》一课运用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并引导学生发现我的潜在问题是“索溪峪的野具体体现在哪?”

虽然本课大结构较第一课都一样整齐,山野的部分和第一课也很类似(比较、排比和第一课对应学习),但是水野(背诵段)部分,结构并不清晰,所以只能带着学生简单学习,理清结构后本部分结束(这部分没想明白,请教)。

通过核心问题和思维导图的运用,我觉得我的课比上学期质量高了一些,通过几大核心问题的有意识运用:是什么(暂未涉及)、为什么、怎么样,再加上思维导图,希望同学们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意识,通过结构化的提问,让学生去思考隐含在其中的问题,并能够依据结构寻找问题,最终回归大问题,这就是我本学期期中前最想做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