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读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墙,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随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在思归处,
远目非春亦自伤。
《同崔邠登鹳雀楼》,是中唐诗人李益写的一首七律。崔邠,唐代诗人,李益的朋友。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登楼观景并抒发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四句由河山美景而联想到人生苦短,满是惆怅。即景抒情,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都融入这56个字,意境浑成厚重,难怪为历代传诵。
李益是著名边塞诗人,当时,他在灵武、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辗转,虽写了不少诗,但仕途颇不得意。
【说文】读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古人登高面对辽阔江天时,喜欢浮想联翩。也难怪,古今茫茫,天高我小,人生如白驹过隙。王昌龄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柳宗元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许浑有“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等诗句,都是如此。
汉武帝曾“行幸河东,祀后土”,作《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而他所祭的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属河中府。战国时,河中府属魏国。鹳雀楼所在之地就在河中府,李益生逢大唐中衰之际,所以发出“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的感叹。
抚今追昔,李益似乎明白了什么:“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还是归去吧,倦游思归之意凸显。金圣叹评说:“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金圣叹还说:“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
李益确也一度弃官,但归隐的说辞毕竟是牢骚话。后来,他时来运转,最后做到礼部尚书的高官。
经过安史之乱的折腾,大唐元气大伤,所以,唐朝中期的边塞诗人少了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豪气与霸气,作品更多描写守关将士寒苦,抒发他们的思乡之情。看看李益著名的边塞诗作,就能感受时代的变化对诗歌的影响:
【说文】读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夜上受降成闻笛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向月明看。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选一):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回军行》: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
【说文】读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当然,李益的边塞诗也不都是凄苦的,他的几首《塞下曲》就很豪迈: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大唐虽已衰败,但骨架犹存,人们通过沙场博取功名的路径还在,唐朝文人骨子里的豪迈也不会因国势衰颓而丧失殆尽。这就是唐诗与宋诗的一个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