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

战略与战术哪个对企业更有用呢?

2019-01-08  本文已影响19人  3c34c78ee381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遭遇这样的瓶颈:业绩稳定但停滞不前,公司挺赚钱的但却不值钱,想要挑战新的战场却没有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如果是个知足常乐的人,那这家公司也算得上是安居乐业了;但如果老板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哪能甘心呢!他就会拿着大喇叭,在团建时大喊“我们一定能行!”“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一定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员工们好像也打了鸡血似的,“啊!我们一定能行!”“我们一定……”这就是传说中的绝技——输出全靠吼!

然而,瓶颈突破了吗?至少在他们心中,貌似已经赢了。古话说得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团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结果业绩还是没增长,新市场依然没看到边,喊多了,老板累了,员工厌了,开始思考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道理了。要想逃脱这样的魔咒,BLM模型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看清趋势走向,没战略不行!

知道大家爱听故事,我就讲一个。

《南华经》里面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朱泙的人,一心想要有所成就,创造一番事业,所以他就特别想学一门别人没有的技艺,(也是个向上的青年啊!)他听说有个叫做支离益的人会杀龙,大喜过望,拿着全部的家当去找支离益拜师学艺!在支离益的教导之下,朱泙勤学苦练,用了三年的时间,总算神功练成,学会了杀龙。于是他手持宝剑,想要找一条龙一决高下,以此流芳百世。等等……龙呢?龙呢?龙呢?!

朱泙一心想要引领潮流,做时尚达人,但他背离了客观事实,在职业规划战略上太过盲目,并没有看清楚市场的需求,结果变成了……杀马特!

2018年10月30日,马云最后一次以董事局主席的身份致信,信中他信心满满,公布了“到2019年阿里20周年时,实现1万亿美元GMV”的小目标。这样的底气,源自阿里2007时的一次战略布局,那时的阿里市值刚过100亿美元,为了“下一步往哪里走”,阿里内部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他们制定了自己的10年战略——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图片源自:笔记侠

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项目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他们构成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达尔文《进化论》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思想最能诠释战略制定的本质,要想活下来,比就只有三点:1.谁更能挨饿;2、谁跑得更快;3谁的自保方法更多。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谁的成本更低,谁效率更高,谁的差异化更显著。

10年前阿里巴巴在仔细研究未来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后,制定出的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为的就是让企业资源创造价值的效率最大化,如:让支付宝独立发展起来,而不是只作为淘宝的辅助产品。阿里巴巴的战略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护城河更深,城墙更高,把所能看到的所有趋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它们从火苗变成一大团篝火,从中赚取趋势的红利。所以,战略的制定能够让企业更有效的创造价值,避免企业内部资源运转效率逐渐低下,就像行军蚁旋涡一样,最终自己拖垮自己。

猥琐发育,得靠战术

如果说战略是一棵树的主干,那战术就是那些细枝末节,没了主干,树活不了,没了细枝末节,树也活不了。

就拿前不久上市的美团来说吧,它可是个商业战场上的战术强者。我们都知道美团是搞团购出身的,早先它并没有涉及外卖行业,那时候饿了么在外卖行业里是混得风生水起的,直到美团突袭外卖行业。美团在进军外卖行业初始阶段,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反而像饿了么的跟屁虫,饿了么做什么,美团就做什么。

一开始,饿了么还是特别谨慎的,密切注意着美团的一举一动,然而这种跟班的情况持续大半年以后,饿了么的高层出现了错觉,他们认为美团在外卖行业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甚至怀疑美团在外卖行业是不是迷茫了?因此,饿了么就渐渐放松了对美团的警惕。殊不知,美团已经在暗中悄悄招聘了1000多名营销人员,进行了秘密培训,然后让他们潜入各个城市组建团队,对美团外卖进行疯狂推广,一时间,美团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饿了么赶紧也跟着推广。美团这招示敌以弱,麻痹敌人,然后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的战术,确实高明。

随后,美团专攻一个字:快。“美团外卖,送啥都快!”这样的口号相比“饿了别叫嘛,叫饿了么”更能够直击消费者点外卖时求快的心理需求,因此美团在抢占用户的心智上完败饿了么,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外卖第一品牌。这样的心智胜利,让美团在资本市场上更受青睐,在融资的过程中,更能够让投资者相信中国外卖行业的第一品牌是美团,而不是饿了么,从而阻击了饿了么的融资,断绝饿了么填补弹仓的机会,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后来的局面我们也看到了,美团成功奔赴香港上市,饿了么卖身阿里巴巴。

如果说战略求的是均衡发展,那战术求的就只有一个字:赢。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蓝图,需要依靠战术保证在每一个过程都能够取得最有效的胜利。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会更重视战术,但这不能代表说它们没有战略。只是它们需要根据当下的需要,专挑对手要害下手,并且要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取得市场份额,这样它们才有机会发展企业。无论市值百亿美元的美团,还是市值千亿美元的BAT,它们都是这样成长过来的。如果说战略的胜利是一个局面的胜利,那战术的胜利就是许许多多节点的胜利,战术是为了成就战略而生的。

战略战术都是干出来的

李善友教授有个“战略狗P论”,在他看来,如果企业经营成功了,狗P都是战略,如果企业经营失败了,战略就是狗P。

这句话虽然比较极端,也并不完全正确,但确实反映了企业之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残酷事实。同时也指出了战略和战术,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最忌讳的就是纸上谈兵,所以企业在制定战略,布置战术的过程中,需要适度奉行机会主义。

目前,微信的月活已经达到了10亿,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交产品,你能相信它当初还差点被扼杀掉吗?腾讯一直都比较鼓舞自己团队进行内部的产品竞争,微信的出现其实并没有经过严谨而又科学的规划,就连“微信之父”张小龙都承认没有对微信的出现有过事前的准确定义,可以说微信其实是腾讯内部的“自发涌现的战略”。说白了,微信的战略制定和战术的实施,全是干出来的,而且越做越清晰。

再说说阿里巴巴,尽管他们在2007年制定了那张价值千亿美元的战略发展图(从目前看来真的价值千亿美元),但依旧迷茫,他们在挣扎未来到底是B2C,还是淘宝那样的C2C,或是搜索引擎牵出来的无数的小的B2C?这个问题在阿里内部争论了三年也没有解决,怎么办?马云说,不争了,干!就让淘宝,天猫,一淘直接去市场上拼个高下。

一年之后,一淘变回了部门,回到了阿里巴巴。而淘宝,天猫都独立的运营下来了,争论三年不如实干一年,不去干,谁都不知道对错,用我们国家的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的背景之下,通过行动实验,摸索出新的方向,对企业来说才是第一位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