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
在毕业之前,每个学期末都会有复习周,临近考试来临的那一周,大家拿出百分之一百二的精力,去复习一整个学期的内容,死磕课本儿上的理论,死记老师们画下的重点。
而在做项目或者是写项目书的时候,交资料前的一晚上效率是最高的,拖延到不能再拖延的时候,手指在键盘上飞快的舞动着,精力高度集中于写项目书,而忽略了周遭的一切。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距离提交时间越长,心里好像想不出什么思路,也写不出几个单词。可是当时间由几个月变成一个月再变成一周,最后只有一天的时候,我们的精力都集中在论文这件事了,效率提高的飞快。
Deadline成了效率加速器。
著名行为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莎菲尔,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即使给忙碌的人多些时间,也绝不会促发他的高效,而即便给贫穷之人多些钱财,他们也不会变得富足。
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饥饿的时候我们满脑子都会是食物,而缺钱的时候我们巴不得绞尽脑汁想着从哪里搞钱去还房贷和信用卡。
这种稀缺,就是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
这种稀缺,在很多时候会牢牢地俘获人们的注意力。
稀缺俘获注意力当然是有好处的,在dendline之前,我们会集中注意力,效率获得极大提升。在期末考试前的复习周,我们会完成一个学期的知识累积。在交项目书或者是结项书的前夜,我们会在一夜之间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在毕业论文提交的前夜或者是一周内,我们总能炮制出一篇结构完成的论文。
这就是稀缺带给我们的好处之一——一旦时间流逝,任务和工作无可逃避,我们就会开始集中注意力。
当然,专注于某一事物,也会让我们忽略周遭的其他事物。
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稀缺总会导致我们有“管窥”之见。正所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就像在一段隧道里面,我们只能看到隧道口的视野,却忽略了隧道口之外看不见的风景。
当我们专注于复习周的复习时,我们也就放弃了社团活动等集体活动,这也成了大学大学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期末复习周是没有那个社团或者是学生组织举办大型活动的。
管窥让我们只专注于眼前的要紧工作,而忽略了管子之外的事物。据统计,1984年-2000年间,有20%-25%的消防员在车祸中去世,这其中有高达79%的消防员死于没有系安全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火警来临,消防员直面的是时间稀缺问题:一门心思的穿好防护服,急急忙忙的赶往火灾现场,并在路上制定好消防策略。然而稀缺之下带来的管窥之见:与人无不相干的事物被忽略,其中包括在车上系好安全带。
管窥的另一个表现则是,管窥之下人们总想同时完成几件事,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这是在“管子”之内获得收益。在过去的一两周,因为招聘工作量比较大,在完成视频面试的同时,我和同事们也会去完成手头的其他工作。
然而节省时间的同时,我们同时完成的几件工作质量却有待商榷。我会发现有时候会忽略面试者的几个重点表现,或者是把手上的表格做的很稀烂。
看似很忙碌的我们,却是在穷忙。
我们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忙碌。
就像无数的DEADLINE摆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