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兴趣到底能不能成为职业?
在职业咨询中,「兴趣到底能不能成为职业」,一直是一个高频问题。
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人们的立场一向泾渭分明。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在鼓励你,「做你热爱的事!并且一直坚持下去!」而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阻止你,「千万不要把爱好当成工作,那样你连爱好都会失去!」
比如像这样的:
别随性地把兴趣变成职业。
只是兴趣的时候,不需要任何人点头。你爱怎么唱歌、煮菜、爱怎么设计你家、或投资股票,都是你自己的事。
一旦把兴趣变成职业,就需要遭遇的每个人点头。兴趣变成了任务,花园变成了战场。
与其做喜欢的事,不如做擅长的事。留着花园种花吧。
【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听上去特别有道理是不是?听完之后,立刻想把「兴趣」打包封存,一路小跑投奔「擅长」是不是?
慢着!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不喜欢,如何能擅长?就好像你不喜欢一个人,如何经营彼此的关系?如何渡过这漫长的一生?「先结婚后恋爱」当然也是有的,可是它是否适用于每个人?是否也会适用于你?
接下来,我们简单地梳理一下,探寻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兴趣」是什么?
通常,兴趣被定义为「人们为从中获得乐趣而做之事」。它不以赚钱为目的,甚至是要去烧钱的。它通常是个人的,跟他人无关的。
至于职业,作为一种日常性的规律劳动,它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而职业兴趣呢,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它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同一个兴趣,因为个性、情境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会发展为不同的职业兴趣。按照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被分为这六种类型:
就拿「爱花」这个兴趣来说,大多数人只愿从中享受乐趣。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希望能以此为生,并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这一刻起,「兴趣」转变为「职业兴趣」。
同样的兴趣,因为人们个性的不同,会演变为不同的职业兴趣。它将人们引领到不同的职业细分领域:
R型的人,可能成为一个花匠;I型的人,可能成为一个植物学家;A型的人,则可能成为一名花艺师;而S型的人,可能成为鲜花销售或者店主……
什么样的兴趣可以成为职业?
很显然,它不能是简单的、因环境作用而产生的、短暂的兴趣,而需要向着较为稳定的、内化的、与个人价值观一致的「志趣」的方向发展。
而所谓「志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志向」与「兴趣」的结合。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喜欢看漂亮姑娘,这是你的个人兴趣;而当你想要把某个漂亮姑娘娶回家时,它就成为了你的志向,兴趣也就成为了志趣。
要把姑娘娶回家,可不是容易的事儿。首先,你得要问问自己,你对她的情感,是「喜欢」还是「爱」?是愿「曾经拥有」还是「天长地久」?
也许,你听到过这样的「建议」:
永远不要凭「喜欢」去挑选工作。
当我们说「喜欢」的时候,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错觉而已。
你所感兴趣的,或许只是它展露在外那1%的光鲜。但是,你要承受的,可能是那99%的庸常、无聊、繁琐、冗杂、绩效压力、勾心斗角、自我否定、加班加点……
很显然,想要做好一份工作,「喜欢」远远不够,你必须要「热爱」。这意味着,你不单要接受它的光鲜,也要接受它的庸常;享受因此带来的成就感,也要承受不可避免的挫败感。
就像热爱姑娘一样。你喜欢她的盛装华服,也热爱她的素颜布衣;喜欢她的娇嗔可爱,也要接纳她的无理取闹......
不是说,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全部吗?工作也是一样。如果你只停留在「喜欢那么一点点」的地步,那还是慎重选择吧。
光有兴趣就够了吗?
毫无疑问,要从事一种职业,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强烈的意愿,必要的社会环境,你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比如身体条件,比如知识技能,比如个性特征,诸如此类等等。
而在这些因素之中,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一般来说,感兴趣才愿意去尝试,有能力就会有信心,有信心就会能坚持,能坚持就会有回报,有回报会更有兴趣.....彼此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光有能力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职业价值观的支撑。同样是A型人,同样喜欢写作,写作能力相当,如果价值观不同,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职业类型。
追求高收入的,会选择畅销书的写作;追求独立性的,会成为旗帜鲜明的独立作家;追求社会贡献的,会选择为下一个时代写作......
让一个追求独立性的作者,去进行刻板繁复的公文写作,会令他非常压抑烦躁,职业满意度非常之低。只有当你的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基本吻合的时候,兴趣才较容易成为你的职业,也更容易享受工作的乐趣。
兴趣到底能不能成为职业?
问问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了解自己的兴趣吗?你了解对应的职业群吗?你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吗?它符合你的价值观吗?你愿意为此付出和坚持吗?你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吗?即使经历挫折,也能继续前进吗?
再回头看看蔡康永的善意短信。其实,它的本意并非「别把兴趣当职业」,而是「别随性地把兴趣变成职业」。慎重而非随意,理性而非随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喜欢花草,只是喜欢看看呢?还是想要自己栽种?能不能够努力耕耘?当不被他人肯定的时候,是否能够自我肯定?一次次经历挫折的时候,还有没有信心和热情?当没有回报的时候,热情是否能够继续?
兴趣是广泛的、个人的,你只要喜欢就可以了。喜欢的时候拿起来,不喜欢的时候就扔掉。
而职业兴趣,是需要经过精选的。它要经历时间的检验、能力的考验、价值观的磨砺,最终成为志趣,成为你的职业。它不单让你欣喜若狂,也会让你痛不欲生;每每被辜负仍然不改初衷,被人们嘲笑依然屡败屡战,没有任何成就感也要继续前行......
如果你的兴趣正是这样的兴趣,你也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勇敢地尝试,持续地努力就可以了。难道,偏偏去选择一个不感兴趣的职业?
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会怎样?
过去,人们提倡「干一行爱一行」。职业的选择,常常是被动而无奈的。
如今,这一观念在逐步改变。大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被认为是广泛的学习兴趣逐步深化为特定领域、持久兴趣乃至职业志趣的关键时期。职业志趣——这一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融合个人兴趣和社会价值的追求,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核心目标。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人们仍然不能根据兴趣选择工作。你想一想,在过去的经历中,你对哪些行业印象最差?
管理部门和服务行业,估计会是很多人的选择。先说管理部门,「门难进,脸难看」,是人们对这些部门的普遍印象。其中,除了工作人员以「管理者」自居以外,被动选择职业毫无兴趣恐怕也是一个原因。
那些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人们,有多少是因为个人兴趣进入的呢?更多的人是为了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经济报酬以及更稳定的生活状态,被动地选择了这份职业。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又怎会善待他人呢?
而说到服务行业,情况又不太相同。一直以来,我们对服务行业有「伺候人」的偏见。服务行业的门槛低,许多人在无可选择的时候,被动地进入这个行业,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而社会地位低下,使得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偏低。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自然很难有令人满意的服务质量。
不情不愿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像上坟一样去上班,这样能做好工作吗?这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很多成功人士都认为,「如果你所做的事自己所热爱的事,金钱和其他回报都会自然向你归拢。」
很显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们会更容易成功。即使不能获得传统意义的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也要愉快很多。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另外一种成功。
马克吐温曾经说,「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整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并且搞得像是在度假的人。」
你觉得呢?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