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苕之华

2022-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言雄南

1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维其:何其。

2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3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6]!

牂(zāng)羊:母羊。坟:大。罶(liǔ):捕鱼的竹器。鲜(xiǎn):少。

本诗真实再现出了周代的灾荒,以及那时恶劣的社会现实与人民深重的苦难。

《苕之华》写得优美而有残酷,作者首先展开了一幅美景:苕华盛开,轻吐鹅黄,叶子青青,葱郁娇嫩,一派美丽的景象。然而,作者不是在赞美自然,而是在反衬生活,“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用如此美丽的景象衬托心之忧、生之难,很少见,但却显得恰如其分。

这美丽的苕华看似黄青交杂,一片生机,但也是无情的,因为它读不懂百姓的饥饿,也无法帮助百姓远离饥饿。这种美好与残酷之间的落差,被作者抓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早知道我过的是这样的生活,当初不如不生在这个世界上。”这种想法,是歇斯底里,也是万念俱灰。生活就一点欢乐都没有了吗?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在非常的悲苦中,怎能叫人说:“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最可怕的是,这一切的原因不是别的,竟是饥饿!根本生活条件的缺失,肠胃因饥饿而痉挛的感觉,是最难让人忍受的,而作者正是被它们长期地折磨着。

“知我如此”揭示了作者过去的生活原本不是这样,那时的他应该富足美满,衣食无忧,开心而又快乐,不用担心饥饿,不会想到人吃人的惨状。那时的他又应是优雅而喜欢文学的,因此,即使是现在,他依然通过回忆美好给自己增加力量,即使是描述悲痛,他依然能用“苕之华,芸其黄矣”、“苕之华,其叶青青”来起兴,充满了盎然诗意。

若没有最后一章,前两章会有很多的解释,爱情、春愁都可说通,因相思或失恋而悲伤,因时光飞逝而伤怀,都是最寻常的路子。这位雅致的文士,从前说话时向来不愿直指其事,总是颇多委婉,如今他终于承受不住心中的伤痛,把人民的疾苦吐诉而出:“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虽然是这样,但其表达仍充满了艺术性:羊瘠则首大,满身嶙峋骨,就剩下一个大头显眼,罶中无鱼而水静,三星之光明了可见,辉映出波光点点。怎样的情思,才能把不能接受的苦楚写得这么美且生动?实际上,现实却是这样的:灾荒连连,颗粒无收,妻离子散,饿殍满地,十里无完户,百里无炊烟,人可以吃人。

作者的苦痛来自于诸多方面,悲时,忧民,生活境遇的落差,还有更重要的饥饿。他只能苟延残喘地卧在被人啃光的树旁,看着只剩一个硕大头颅的羊的骨架、空空如也的捕鱼器具,然后攒起最大的气力来抵抗一波一波袭来的饥饿狂潮,“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这种凄惨也震撼着历代的评论者,人们虽有争议,但都一致同意是表现百姓遭遇灾荒、不得不人吃人的惨状。《毛诗序》把作者定位为一位大夫,他看到惨状连连,人甚至不如苕一类植物,生命旺盛,顿生“物自盛而人自衰”之感,作诗抒怀。

此种说法有其正确性,正因是大夫,文学素养深厚,才能刻画得如此细致、描写得如此真切。正因为诗人所描述的遭际和心情如此惨痛,所以才得以拥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经典。细览《诗经》,发现它总是记述先民最纯粹、最浓郁、最深刻的情怀和感受,这些心灵图画,是人类心灵中最基本的存在,因而不会因时代的更迭而散淡,如这篇《苕之华》,它不仅仅是一首诗,还是那个时代百姓记忆中最难忘的忧苦印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