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味儿-沉洲
年初去福州旅游,想找本书了解福州地区的特色饮食。食物是最具地方特点和历史传承的文化产物,其实作为游客,就是单纯想知道应该吃啥。
我对闽菜的原始认知只是浅薄的知道鱼丸,鱼滑和沙县小吃。后来发现,闽北和闽南各有千秋,福州和泉州在鱼滑的制作上区别就很大。正如宁波和丽水的特产没有一个相似,觉得自己去完泉州算是勉强看完本书。作者提到闽菜始于福州,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的味道又各有不同,形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味道的局面,比如泉州擅长烹饪牛肉和咸饭,便是阿拉伯文化在本地的发展有直接的历史关系。以山居多的省份,免不了出现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
本书不算闽地食物的科普或安利,更多的是作者在成长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汇集成对闽菜的回忆和个人理解,往往在结尾处带上一定的立意拔高。因而对闽菜而言,即便全书分为三类,介绍上依然缺乏完整性,加之没有图片的辅助,难免造成读者对很多画面难以理解。正如许多网友在美食视频中会写下“吃不到”的差评。
书里好多食物,还没有吃到,等下次去宁德或漳州时再来增加笔记。风土人情类型的作品,读书和实践是一定要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荔枝肉里即便没有荔枝也酸甜可口,蚵仔煎和蚵仔饼是两种不同的做法。换言之,写食物的书最好自己去吃过。同时也发现,有些食物再美味也下不了嘴,比如书中提到的老鼠干和流蜞,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记得在陈金兰饮食店中的葱油骨髓和爆炒双脆,同行的小伙伴表示不敢下嘴,但大家对第一次吃到煎马鲛鱼给予很高的评价。
除却传统饮食的发展,旅游也让我们见到具有地方特点的现代小食,在福州有黑松沙士汽水,西打苹果汁和鲜榨橄榄汁,在泉州有徐其修凉茶(除却传统的凉茶口味,还有鱼腥草口味),车厘子汁,以及壶见,莓超风,红瓶等福建奶茶。这类食品往往为作家忽略,实际上如果不去福建,可能我一辈子都不知道闽地的省饮。
同样因为作者个人踏足的土地有限,没有介绍泉州的菜粿,炸紫菜,菜头酸,四果汤,山海一粽,福州的紫菜糊,花生结,捞化和冰橄榄。这部分主要是纪念我吃到的闽味。
书中没吃到的食物就忽略不计了,只记住影响深刻的内容:
《土里结出神奇的瓜》介绍了福建以地瓜制作的种种菜肴。我只记得在平潭吃到的“时来运转”和“天长地久”,地瓜做成的面点,不但口感独特还带有很强的祝福感,早年因为资源匮乏的平潭人,在有限的资源中为生活注入最大的期待。在平潭除了蓝眼泪(顺便表扬自己追到了微量的脚动档蓝眼泪),地瓜的出现频率异常高,导游说平潭形容美女的脸蛋是讲地瓜脸,而不是我们常说的瓜子脸或鹅蛋脸。
《这种芋头不寻常》中强推福鼎的槟榔芋。吃过福州和泉州的芋泥后感觉作者没有吹牛,福建的芋泥都软糯甜口,又不会产生厚重到腻口的饱腹感,但ZT一个人吃了三个芋头饼的情况除外。福州和泉州两地同样制作芋泥的味道也截然不同。安利福州的耳聋伯的芋泥和花生汤,泉州秉正堂的芋泥和四果汤,从口感和价格来看性价比并不高,但是第一次吃到了以芋泥为馅的糍粑。
吐槽一下自己的贫穷,福州和泉州的餐饮店即便是网红店,整体价格都不高,人均50元可以吃得又好又多,唯独“闽知岚”,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潦倒,看到菜单上,一碗糯米饭的价格抵得上旅途中一顿饭,是我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