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窥佛学里的心理学

2022-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成慈

        佛学心理学的意识结构包括阿赖耶识、莫纳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人如果正念深或者在催眠的状态下,会接触到阿来耶识层面,禅定和打坐把念头全部归零,没有任何思考时也会触及到阿赖耶识的层面,这时人会极度放松,失去时空概念,抑郁症也会消失。

        佛学心理学把意识分为对外有分析的意识和对内无分析的意识,在感受无分别中:视学是视觉,听觉是听觉,相互彼此无感受,同时五识根器会因灵敏度,决定判断对与错的程度,因此,在心理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心理疗愈。

      人对一件事情的经验记忆,包括很多经验元素,只需将这些经验元素改变,便可以把原来的情绪困扰消除,例如颜色的转换,深浅的变化,位置的不同等。一位女士对毛毛虫患有过敏性恐惧,每次看到毛毛虫便整个人僵硬起来、手足无措。现在可以引导她把恐怖的毛毛虫细分一下,找出是她最反感的是其中的哪些部分,然后把由五识形成的经验元素进行增减。比如把毛毛虫头部敷上一个蝴蝶结,带上个喜感的眼镜,或把毛毛虫的触须剪短,或是把毛毛虫的嘴巴上加上胡子,甚至变成某位名人的嘴脸等,这些做法很自然的会把本来引起恐惧的事物变得滑稽,因而这位女士的情绪困扰也就随之消除了。

        佛学心理学认为,有思考的都有错误,正因为有错觉,现实中才能够表达和工作,在心理辅导中,把有错觉的内感觉进行调整,就会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