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作文集录||试谈“有”与“无”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以人们居住的屋子为喻,表达出了深刻的道理。其中的“有”就是指屋子的四壁、门窗,本质上是实际存在的硬件;其中的“无”则是指屋子中间虚空的部分,本质就是通过硬件的建造而留出的空间。“有”与“无”共同构成了可以使用的屋子。也就证明了“有”与“无”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
这样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城市建设理念。具体来说,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有”,就是指注重城市的设施建设,如建造漂亮的小区、实用的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设理念中的“无”,则是指注重美好的人居环境、足够的公共空间。其实,城市建设也应兼顾经济发展与人文诉求。
但现实中,人们的城市建设理念往往只重视了经济和美观,却忽略了人居环境。未能很好的重视“无”的价值。比如,我们过于注重建造漂亮的小区,而忽视了人的现实需求,最后“景有了,人没了”;城市开发中过度注重商业化,把历史文化古迹等都变成收费场所,结果“钱有了,文化没了”;有些城市大肆扩展私人权益,公共空间被压缩,最终“个人有了,大家没了”……长此以往,城市自然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应平衡文化、商业与人居的关系,重视共享发展理念,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无”的作用。城市建设不应只是“造景”,更要兼顾“化人”。过分商业化会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失去价值,会使人们没有时间和空间来“无所事事”,也就不会有闲暇去进行文化创造。所以,建设经济开发区时,要留下城市绿地;建设城市CBD时,要留下古建筑保护区、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写字楼时,也要留下休闲娱乐空间。我们要认识到,城市是一个生活综合体,我们要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为城市留足公共空间,以维持生产和生活的“生态”平衡。
同时,我们还应创新思维,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合理、充分地利用城市空间,更好地平衡“有”和“无”的关系。既便我们都能认识到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但“空间”终究是有限的。若要兼顾“有”与“无”的关系,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利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为城市发展“节省”空间。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将各类水管和电缆全部迁到了地下,这无形中就为城市的地面发展留足了“余地”。而在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如泰国,许多城市的半空中都布满了各类管线构成的“蜘蛛网”,这样的城市建设,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真切地盼望,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有”之利的同时,还能兼顾公共空间、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等“无”之用。只有给城市留下一些“空白”,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