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思考]:从线性因果链到因果互动环
2018-12-22 本文已影响10人
山东田夫
《荀子·劝学》中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意思是:
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一个人获得荣耀还是侮辱,必定和他的德行相关。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枯死了,就要生虫。行为懈怠疏忽,不顾自己的身体,灾祸就会发生。
因此,系统思考让我们不只是看到静止的片段,而是看到系统的动态及其来龙去脉,认识到因果关系之间的微妙互动。
从线性因果链到因果互动环
约翰·斯特曼教授指出,传统上,人们倾向于采用事件(问题)驱动的、反应式、线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关注问题、关注眼前、“条件反射”式的应对方式。人们评估环境(形势)状况,与目标(或预期)相比,如果实际状况与预期状况有差别,就会将其视为问题,从而采取某些措施或对策。
传统思维模式图
[动态思考]:从线性因果链到因果互动环例如,营业收入或毛利未达到年初预算,就会被企业管理者视为一个问题,通常会召开会议讨论、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再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例如加大促销力度或缩减成本等,以期改变经营状况,消除问题。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模式,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它背后的假设是:因与果之间是线性作用的,
即“因”产生了“果”,有因必有果;只要找到了“病因”, “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为此,在企业管理中,人们发明了许多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最为典型的应用是,针对一个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借助“鱼骨图”“脑图”等工具,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再探讨解决方案。
例如,对于组织内“沟通不良”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其原因是人们缺乏沟通技巧,因此,就给大家进行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试图通过消除或缓解这一原因来解决问题。
不幸的是,在真实世界中,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更多、更大的问题,而且造成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更进一步地讲,问题与问题之间、问题与结果之间、结果与结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动态作用,要想找到单一的“病因”并施加影响,甚至是不可能的。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又实践了诸如“五个为什么”“多重原因图”等辅助工具,但许多只是停留在把问题进行分解、展开和聚类的层面上,没有审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关联或动态作用,因而没有做到系统思考,也往往出现“努力了半天,却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越用力推,反弹力越大”等问题。
对此,系统思考者借助“思考的罗盘”、“因果回路图”(或称为“系统循环图”)等“新语言”,倡导动态思考模式,让人们看清影响系统行为的一系列关键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连接,有助于把握关键、因应变化。